荆州精神(1):从“筚路蓝缕”中汲取奋进精神

江汉风报道: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地域精神。传承弘扬“筚路蓝缕、拼搏奉献、改革创新、开放包容”为内涵的“荆州精神”,宣传荆州良好城市形象,激发干部群众争当拼搏者、奔跑者、奋斗者、贡献者,为奋进新征程、建设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荆州广播电视台《荆州新闻联播》推出专栏对“荆州精神”进行解读,第一集:《从“筚路蓝缕”中提取奋进精神》。

主播邓成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pì ]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筚路指的是柴车;蓝缕指的是破衣。就是说楚王熊绎带领族人,穿着破衣服,驾着粗笨的柴车,在蛮荒草莽的土地上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需要长途跋涉向周天子纳贡。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楚人的思想中生发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伟大创业精神。而且越是环境恶劣,越能激发楚人不认输不放弃的斗争精神。

据史书记载,楚国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丹阳位于荆山一带,是一片蛮荒之地。此时的楚国,实力弱小,文化落后。周成王把这块方圆不过五十里的土地封给熊绎,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而已。环境的恶劣,激发出楚人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 教授 荆楚文化研究学者 李征宇: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之下,楚人连续抵抗周昭王三次南征,最后连昭王自己也丧命于汉水之中。楚人向中原大声疾呼“不服周”,震惊整个天下。而后熊渠、熊通等几代国君继承先祖的“筚路蓝缕”精神,犹如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将其发扬光大。

经济上,楚人兼收南稻北粟之利,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远交近攻,开疆拓土,占领整个江汉,国富兵强。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 yìn ]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所以说楚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史。

荆州市社科联学术委员 张卫平:打造城市精神,重在突出特色、独树一帜,需要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楚国800年辉煌历史,在荆州建都立国400多年。作为楚国最强盛时期都城所在地,楚文化无疑是荆州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地方特色文化。因此,“筚路蓝缕”既在荆州精神中起着统领与核心的作用,又是特色鲜明的城市标签,更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

无论时代更迭,“筚路蓝缕”的精神一直传承延续。立足“十四五”新形势新要求,兄弟城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荆州高质量发展之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023年上半年,荆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73亿元,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荆州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项指标增速,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32亿元,增长20.1%,首次突破90亿元。系列关键数据显示,荆州向难求成,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全市上下呈现出一派敢拼敢挣敢干新风貌,更是荆州人民士气信心和豪情壮志的彰显。一座城市的复兴蝶变,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筚路蓝缕”精神凝心聚力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是牵引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进而实现经济量级新跨越、城市能级新提升、发展层级新突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在荆州落地生根的磅礴动力。

荆州市社科联学术委员 张卫平: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筚路蓝缕”,是荆州精神中最为突出的城市标签,是将荆州建设成为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精神动力。

(记者:卢艳 孙颖/编辑:杨尹/一审:唐杰/二审:张先凯/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