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市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优化“三个机制”,全力做好巩固、衔接、振兴文章,走出了一条多方融合促振兴的发展新路。
一、构建“1+5”机制,统筹兼顾促振兴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个目标,抓实“一条底线+五个振兴”,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守底线、抓衔接。编制实施《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过渡期内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到位,无一户脱贫户返贫、新致贫,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中,沙市综合评价获得“两连好”。
二是兴产业、强品牌。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荆江鸭、绿色果蔬、特色淡水产品等特色种养业,2022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45:1。大力发展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蓬勃发展,荆楚富民农机合作社联合社“金土地”管家模式创新推广。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精心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两品一标、地理标志商标9件,形成了婴童装“1个公共品牌+90多个自主品牌”格局,小胡鸭、皇冠味品、罗湖鱼糕等“沙市味道”香飘九州。
三是聚人才、汇资源。坚持引好育好用好各类人才,实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行动,选聘42名“名誉书记”、96名“发展顾问”带动乡村发展,选拔35人大学深造,选派20名科技特派员、105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常年服务乡村一线,吸引304名乡贤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明星”新农人。
四是重文化、树新风。突出以文铸魂,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关沮镇、观音垱镇获评省级文明乡镇,枪杆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突出以文惠民,“区文化馆+4个镇文化站+42个农家书屋”服务镇村,农村智能广播网全面提档,“章台梅”文化艺术节、村“BA”赛事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突出以文化人,荆河戏、挑担围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五是优生态、美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体化打造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农村片带建设推进有力,“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观音垱镇、岑河镇获评全省生态乡镇,坮林村、向湖村、长湖村、锣场村成为全省美丽乡村试点村。关沮镇的荆州海洋世界4A级景区、锣场镇的草莓园、岑河镇的开心农场、观音垱镇的青青荷塘生态园成为群众的幸福打卡地。
六是强组织、促共富。坚持强基富农相结合,健全“三级书记”抓振兴的责任体系,开展强农村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22年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二、构建“多方融合”机制,精准发力促振兴
抓住农业产业化这个牛鼻子,坚持“政产学研金”多方融合,开展政策强基、产业支撑、科技赋能、金融助力四大行动,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政策强基,激发“新活力”。对接中央和省、市政策,出台《沙市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20条等政策文件,强化用地、资金、人力等要素保障。
二是突出产业支撑,培育“新动能”。坚持“无中生有”建园区。大手笔建设金色童年小镇·科创园,一期顺利开园,二期、三期加快建设,着力打造婴童装“最新引擎”和“最强大脑”。围绕“高精尖、小新鲜”,高标准打造沙东空港新城,着力打造华中高端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坚持“有中生优”壮产业。立足优势发展壮大婴童装产业,全区婴童装企业达555家,年产婴童装1.8亿件,产值过60亿元,全国每8件婴童装就有1件岑河造。优化“一只鸭”“一坛酱”“一块糕”“一篮菜”“一只虾”“一粒米”等特色农业布局,培育预制菜、冷链仓储等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坚持“优中做强”育龙头。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全力扶持小胡鸭上市融资,支持红叶针织打造华中地区婴童装企业龙头,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三是突出科技赋能,打造“新引擎”。下好科技研发“精准棋”。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全区省市级创新平台达63个,荆楚特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荆江鸭加工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高分子纺织化学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全省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把握主体培育“关键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即将突破100家。强化校企合作,支持小胡鸭、红叶针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武汉轻工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化产学研合作,荆楚特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省唯一的食品类研究院。打造科普服务“升级版”。扎实开展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建设“社区科普体验馆”7家、口袋科普主题公园2个,打造童禾春等省级特色产业科普示范基地2个,科普e站实现镇街全覆盖。
四是突出金融助力,注入“新血液”。创新搭建婴童企业金融方舱,区政府每年列支1亿元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围绕建舱、入舱、用舱、出舱、拓舱“五步”发力,引导银行、区婴童服装商会等市场主体,为商会会员单位集中授信贷款10亿元,沙市做法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全面推行“村银共建+金融村官+农区微贷”工作模式,扎实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惠及35个村,授信农户2.4万户,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7亿元。聚焦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探索建设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区,设立政府性金融仓储机构,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帮助产业链上小微企业获得融资。
三、构建“党建+N”机制,共同缔造促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强化“N方”联动,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是把好党建引领“定盘星”。坚持建强红色堡垒,培育“红色头雁”,配强帮扶队伍,13支驻村工作队、7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农村。持续优化红色服务,扎实开展“五联五进解民忧、五听五助促振兴”专项行动,解决厕改、道路等问题400个。
二是打好多方联动“组合拳”。坚持党政齐抓、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共生。创新开展“村社互联、城乡共建”活动,42个村党组织与49个城市社区、5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2家两新党组织“结对子”,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五联”工作经验在中国组织人事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着力推进资源均衡共用,每年统筹资金超2亿元,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推进服务便利共享,4家镇卫生院全面提档升级,医保经办服务网点覆盖城乡,长江大学沙市附属中学、银湖路小学等一批学校投入使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标运行,环卫市场化作业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保障,村村通客车、通快递全面实现,观音垱镇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三是用好群众路线“金钥匙”。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扎实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坚持把“话筒”交给群众,精心打造“说事厅”“说事吧”“说事口”三级议事协商平台,用好“村民议事”机制,“板凳会”“屋场会”常态开展。坚持把“幸福”留给群众,创新打造长湖村等10个共同缔造试点小区(湾组),天星观村机耕道建设奏响“五部曲”成为特色样板,共同缔造工作经验在省委《政策》杂志刊登,枪杆村、坮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记者:余延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