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戏水逐浪来

江汉风报道:十年禁渔,千秋之功。

暮春时节,石首长江故道浪花朵朵。几头江豚结伴而游,时而欢快跃出水面,时而甩尾潜入水中,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4月11日,央视《十年禁渔看长江》系列报道聚焦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石首江豚及保护区相关工作成效予以关注。

为充分展现荆州践行长江大保护的行动、成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对石首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访。

浩浩荆江,90.3公里石首江段和21公里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抓好生态保护,责任如山。近年来,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工网箱豢养江豚成功繁育,和全球首次迁地保护江豚放归长江,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渔民化身江豚守护者

长江故道内,设置了一片专门用网箱豢养江豚的区域,最初的作用是用于江豚的救护,后来逐渐用于开展与江豚相关的科研及科普工作。

上午11时,57岁的饲养员丁泽良准备好一桶饵料鱼,将维生素通过注射器注射进小鱼体内后,开始投喂江豚。听到熟悉的呼唤声,“天天”和“萌萌”这一对江豚父子跃出水面,张嘴吞下丁泽良手中的一条条小鱼。丁泽良笑着说:“天天的身体不好,需要补充维生素,而萌萌是个‘小胖哥’,它就不用补充维生素了。”

从15岁起,丁泽良就跟随父辈们在长江故道里打渔。年轻时,他经常见到白鱀豚、江豚在渔船周围游来游去,对白鱀豚的消失和江豚越来越少深感惋惜。

2008年,在罕见的冰冻灾害中,江豚被冰凌划伤,救治江豚过程中,丁泽良协助研究人员观察江豚伤势愈合状况,并负责照顾两头江豚“娥娥”和“天天”。

从此,丁泽良就成了江豚的守护者。在他和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2016年5月,“娥娥”顺利产下雌性幼豚“贝贝”,这也是全球首例人工网箱繁育技术产下的江豚。2020年6月,“娥娥”再次产下一头雄性幼豚“萌萌”。

16年的朝夕相处,丁泽良参与发明的网箱豢养江豚和网箱江豚繁育两项技术,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希望江豚步入白鱀豚的后尘,想为江豚保护贡献一点微薄力量。”丁泽良说。

长江十年禁渔让江豚微笑“归来”

作为长江的珍稀生物,江豚一度面临灭绝危机。渔业活动、水污染和噪音干扰等问题,使得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守护江豚,天鹅洲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故道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以实际行动践行长江大保护,积极参与国家长江江豚保护“三大行动”,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抓保护是“堵前门”,还要“开后门”——抓养护。

观察、巡护、记录、交接,每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要这样一趟趟来来回回,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头江豚。

为了更好监测并保护江豚,保护区还建立了江豚智能监测管理平台,采用15个高位智能摄像头对天鹅洲故道水域江豚进行24小时实时跟踪监测,并自动捕捉拍摄和录取江豚出水画面和片段,采取数字化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极大提升了保护区江豚监测能力和水平。

江豚主要摄食一些小型鱼类,包含鲫鱼、小型鳊鱼、长江刀鱼等。在长江十年禁捕前,这些小型鱼类也是渔民捕获的经济型鱼类,江豚和渔民形成了竞争的关系,江豚的数量逐渐下降。

长江十年禁渔后,长江流域的江豚数量止跌回升。

去年4月25日,保护区开展“让长江江豚回家——迁地保护江豚首次放归活动”,4头从天鹅洲迁地保护区繁衍的江豚在天鹅洲、新螺段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放归长江,充分反映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江豚是长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只有保护好江豚和鱼类资源,才能保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让长江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石首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数量由最初的5头发展到100逾头,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天鹅洲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重要贡献以及探索迁地保护工作复壮自然种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彰显了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大保护的“荆州贡献”。

(记者:孙晓旭 通讯员:熊铭 王成/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孙晓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