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推行村集体经济发展竞争性立项 五年擂台,打出一个“小目标”

台上,34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番路演;台下,7名评审专家逐一打分,17位乡镇(街道)组织委员现场观摩。

今年5月,松滋市召开的2024年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评审会上,34个村(社区)亮出家底、各出奇招。最终,南海镇三垸村郧城花园共享农庄、老城镇芦洲村智能温室大棚建设、涴市镇丙码头村特种水产养殖等20个项目胜出,各自捧回50万元发展“红包”。

从2020年起,这样的擂台赛已打了5年。

前3年,每年10个村分享500万元发展资金;2023年起,松滋市加码“强村行动”,优胜者扩充到每年20名,“红包”总额也增至1000万元。

“做实强县工程,支点在强镇,落脚点在强村。只有书记打得了擂台,村集体经济才能更强健,才能让村干部主动想办法、找路子,杜绝有资源不会利用、有集体资产不会经营的现象。”松滋市委书记沈先武介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已从2019年的3087.57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7973.72万元,2024年目标是突破亿元大关。

先“输血”再“造血”

八宝镇胜利村因旱地多为砂壤土,上世纪90年代,村民便开始种无籽西瓜。到2020年,全村露天西瓜种植规模已有3500亩,但胜利村却还是个“软弱涣散村”。

“老百姓种瓜能致富,村里难道就搞不好?”2020年7月,李晶晶担任胜利村党总支书记后,首先想的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

“露天种植成本低,但风险大,西瓜成熟时刚好是梅雨季节,雨势一集中,品质和销售都受影响。建大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套种蔬菜。”理清思路后,村两委搭起了10个大棚“试水”。

大棚效益很快显现出来,在次年5月的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竞争性立项评审会上,李晶晶带来的“果蔬生产基地建设”从2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

拿到50万元资金,胜利村马上又搭了48个大棚并租给村民,仅大棚出租一项,村集体就增收6.5万元。有了底子,胜利村不断加大投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大棚数量逐步增至240个。

夏至时节,胜利村的果蔬生产基地里,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辣椒长势正旺。“去年的冻雨影响了一季作物,我们修复后种的辣椒,一个棚可产4千斤,市场价在一块五到两块之间。”李晶晶对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说,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降本增效成果十分明显。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0.46万元,预计今年将超过60万元。

八宝镇党委书记彭程鹏介绍,胜利村还带动潘东公路沿线村庄共建“瓜瓜椒、瓜瓜菜棚膜经济带”。目前全镇大棚总面积达3000多亩,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

胜利村的“胜利”,是村集体“造血”功能恢复的代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要搞活村集体经济,村干部是核心。”松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涛介绍,松滋市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头号工程,以项目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一大批村镇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邓家铺村、胜利村、白龙埂村和王家桥镇、街河市镇、万家乡等先后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八宝镇更是连续3年入围全国千强镇。

没了“等靠要”跳起来“摘桃”

“过去,部分村干部存在守摊子的思想,存在‘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观念。比项目、打擂台,就是要树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新理念。”松滋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时海认为,项目评审不仅是同台竞技的比武会,还是对照学习的交流会,更是村干部的动员会。

思想上动员,机制上保障。2020年,松滋市明确——对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当年增长部分的10%奖励给村班子成员。

“去年,5名班子成员拿到了21000元奖金。”杨林市镇向丰岭村党总支书记邓秀新告诉记者,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21万元、达到43万元,“等今年过了50万元大关,年底再拿奖金。”

向丰岭村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农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启动资金是去年“打擂”拿回的50万元“红包”。

“看到别的村都在报项目,我们也着急。咱们村基本上都是水田,年轻人外出后劳动力短缺,农机服务需求大,就想到了报这个。”邓秀新说,项目通过后,依托村集体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吸纳村内农机手加入。

“我们作业面积还在向邻村扩大。”村治调主任文勇主动担纲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现有无人机1架、耕整机6台、收割机2台,村集体还与裕沃农业合作,带领农户统一水稻品种,发展订单农业。

沙道观镇在全市首个整镇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镇党委书记王俊磊介绍,2023年,全镇各村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共完成油菜、小麦、玉米、水稻各环节服务面积77697亩,为村集体增收53.4万元,贡献率达32.45%。

只要干得好,个人有奖,集体也有奖。

任时海介绍,新出台的“强村行动”三年计划,加大了奖补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奖励村集体经济考核排名前十和进位前十;每年列支12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化债奖补,助力村级债务清零;每新创建1家国家、湖北、荆州、松滋示范市场主体,奖励所在村10万元、5万元、2万元、1万元……

星星之火 燎原乐乡

街河市镇新星村脐橙产业基地里,墨绿的脐橙挂满枝头。

山岗顶部的泵房里,松滋市醇橙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静搅拌好复合肥,拿出手机轻点两下,掺杂着肥料的水柱便洒落在果园里。

“这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属于村里争取来的脐橙产业园村社共投项目。有了它,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千亩脐橙的灌溉施肥。”

临近中午,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来到食堂就餐。“我们两口子都在这做工,加起来一年有6万块收入。上班方便,人多还热闹。”村民李芳本开心地说。

“男工一天130元,女工110元,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有活干。日均用工30人左右,加上固定用工,合作社一年用工支出在120万元左右。”新星村党总支书记吴志强说,今年脐橙刚进入丰产期,预计产量达200多万斤,产值超过400万元。

在松滋,“明星村”越来越多。

首批拿到“红包”的万家乡新铺子村,发展猕猴桃多年,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结出了“致富果”;2022年上台“打擂”的王家桥镇围岭村,引进秸秆打捆综合利用项目,不仅解决了禁烧难题,还将秸秆“变废为宝”;斯家场镇小堰垱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力打造荆楚香柚品牌,香柚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亩,去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洈水镇豹子岭村建起联合社,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拓展至附近8个村,并延伸到粮食烘干、大米深加工产业链,2024年即将成为全镇首个村集体收入“百万元村”……

打擂5年,落地70个项目。如同星星之火,正在乐乡燎原。八宝西瓜、松滋蜜柚、卸甲坪葛根、洈水刁子鱼、小南海莲藕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越叫越响;包括松滋鸡、荞豆皮、刘家场山羊肉、早渔人家鱼糕等在内的“楚味在滋”区域公用品牌越擦越亮。

摆擂之前,全市仅2个“百万元村”、6个“50万元—100万元村”。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分别增长至13个、24个,还出现了1个“200万元村”。面对今年的亿元“小目标”,冲刺百强县、建设示范区的松滋人正全力以赴。

(原载6月29日《农村新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