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让简牍活起来 把文脉传下去

江汉风报道: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一枚简牍,甚至其中一个字,就可能揭开一段尘封的记忆,填补一段历史的空白。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荆州文保中心30多年来修复竹木简牍13万多枚,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让简牍活起来 把文脉传下去。

文旅消费旺季,荆州博物馆迎来了参观热潮。在“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厅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展台前,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在一枚枚简牍中品读历史。

游客张先生表示:通过古人的文字,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文化,非常有意义。

荆州博物馆讲解员雷双慧介绍:由荆州博物馆发掘并收藏的,最著名的竹简是张家山汉简,由1984年考古专家发掘于荆州江陵县张家山247号墓中, “张家山汉简”可谓是一场古代文献研究的大丰收,内容涉及军事、医药、律法、数学等多个领域,别看这些竹简其貌不扬,这些可都是研究汉代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

简牍这张来自千年前的“储存卡”,为游客开启了探寻中华文脉的“文明之路”。展厅里的简牍古朴典雅、字迹清晰,但它们刚出土时却是糟朽难辨、软如面条。在荆州的“文物医院”——荆州文保中心,经过专家20多个步骤的修复之后,它们才得重见光彩、“开口说话”。

荆楚地区地下出土的简牍,年代最早的简是战国早期。当一卷卷简牍沉入泥土,它们开始了长越千年,甚至更久的沉睡。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参与过多次简牍发掘与修复工作,在他看来,手执工具、在考古现场小心发掘的考古人,便是这些历史遗存的唤醒者。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介绍:在长期的实践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借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为国内多个省市、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保技术支撑,完成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在保证简牍原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永远是简牍研究这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得好不好,关系到简牍研究后续工作的成效。

发掘与修复,是简牍研究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这不是一场求快的比赛,他们要把接力棒稳稳地传给简牍释读考证、文化传承传播的同行。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表示:当我们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和我们书写一样的文字时,‘薪火相传’的意义便具象化了,这种血脉相通的感觉会让人怦然心动。

据了解,荆州胡家草场汉简、龙会河北岸楚简被评为2019“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王家咀楚简被评为湖北“2021年六大考古”发现,枣林铺楚简被列入“202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荆州博物馆不断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已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作品30多篇,另外,《荆州枣林铺楚墓竹书》(多卷本),预计明年6月出版第一卷。胡家草场汉简已完成第一卷《岁纪》,目前正联系出版事宜。龙会河楚简和王家咀楚简正在整理中,将尽快出版研究成果。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介绍: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是去年湖北省六大考古发现秦家嘴楚简的现场的揭取,包括清洗的工作,将近有6千枚简。还有在进行胡家草场汉简的一个脱色脱水的保护工作。除了本地竹简的保护工作,我们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和云南考古所还在进行一些简牍的清理脱水保护工作。

简牍,书写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作为“楚国故都”,荆州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通过文物的保护修复,持续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

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环生表示: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不断塑造城市特质品格,进一步激发新时代荆州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 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书写荆州文化改革发展绚丽新篇章。

(记者:卢艳、胡威虎/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卢艳、胡威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