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智造攀高逐新,产业转移焕发“荆”彩

江汉风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全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各县市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头部外贸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荆州积极响应号召,全力推进产业转移升级。

锚定准心,推动产业转型再升级

突出重点区域。荆州市突出荆州开发区等主阵地、主战场地位,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武汉城市群等地区的对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荆州已经与东莞、佛山缔结友好城市。广东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等部门也多次组团邀请企业家到荆州考察,安排荆州政府考察团在广东对接企业承接产业转移,荆州市与东莞市的合作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调重点产业。随着多个百亿项目先后落户,荆州已构建起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等6个过500亿级优势产业,婴童装等11个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4611”现代产业体系。荆州重视汽车、化工医药等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推动智能制造蓬勃发展,同时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资源富集的荆州,正成为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集聚地。

支持产业协同,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推动全产业链要素聚集。积极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推动荆州与宜昌、荆门等地区的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招商为引,绘就投资发展新蓝图

招商引资是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荆州市注重招大引强、补链强链、集群集聚,瞄准国内外先进企业和先进技术,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

强化队伍建设,荆州市委、市政府以“第一力度”狠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市招商队伍尽锐出战、奔跑开局,县市区、市直、驻外、乡镇招商力量“四箭齐发”,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

强化供应链招商,荆州市围绕产业堵点痛点断点,系统盘点龙头企业入库、出库“两单”情况,从中明确延链补链强链的招商重点。通过搭建供应链平台、引进供应链企业等措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推动精准招商,荆州市立足全市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深挖细分赛道,完成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产业研究报告,绘制“招商五图”。抢抓半导体材料、循环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新风口,梳理完成产业研究报告、目标企业清单,密切跟踪关注产业发展趋势。

九州通衢,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抓好交通、信息、物流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市政务工作的重点,这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荆州市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具体项目包括武松高速洪湖段的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2公里,总里程达到724公里。此外,还积极推进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当枝松高速、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等项目的建设,以及沪渝高速荆州段改扩建工程的开工。

主动参与全省港口资源整合,计划完成公路水路投资180亿打造“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集疏运体系,积极申报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产业园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城市更新与改造以及优化政务服务与便民举措,推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环境。荆州市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荆州市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投稿人:谢挺/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