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关注荆州:用市场化手段打通村集体经济发展堵点——对话公安县委书记严广超

记者:公安县为什么要在农村开展居间服务改革?

严广超:公安是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种田的人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少,村集体经济没有活力,干群关系渐行渐远。随着第一批打工人年纪渐大,很多能人想回到农村创业兴业,有资金却难找上好项目。

县委县政府调研后非常忧心:一是土地面临撂荒,谁来耕种?二是能人回乡创业,如何链接?三是集体经济匮乏,怎么发展?这些问题堆积到一起,归根结底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村生产关系再调整、生产要素再配置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不能再迟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我们理解,居间服务改革就是要村“两委”负责人转变角色,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平台,主动给经营主体、农户当好中间人,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户致富。我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有了法人资格。前些年,我们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村集体战斗力显著增强。通过推广自种田、待转田、流转田的“三块田”改革,全县68%的耕地都变成规模田。有了这些条件,开展居间服务改革水到渠成。

记者:这几年,公安县居间服务改革主要做了哪些探索?

严广超: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是为经营主体与农户搭建起了生产要素供需匹配的平台。我们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农村“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分村清理并录入承包地权属及分布、土地流转状态、家庭劳动力等各类信息,开通了“我要发包、我要找地、村务公开、我要服务”等四大功能板块。村集体线上把关信息发布,线下监管合同约定,所有交易公开透明。

二是为经营主体与农户提供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途径。现在农业生产成本主要为农资、农机、排灌、劳务等四大部分,经营主体在本地没有资源,小农户没有议价权,单打独斗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越来越多。为此,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化方式、更优惠的价格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目前全县已有97个村集体为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生产居间服务,每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过亿元。

三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增加了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可用资源和手段愈发有限,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低效、供需错位的问题。这几年,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居间服务增加收入,钱袋子鼓了,有钱好办事,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的问题,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居间服务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严广超:回顾这几年公安县的居间服务改革,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来自基层的探索最宝贵,也最有生命力。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改革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居间服务改革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了共同缔造理念,很多办法都是群众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一起商量着解决的。在收益分配上,必须充分保障农户利益,这是所有改革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用市场化手段。居间服务改革,关键是找到有实力、有能力、靠得住的经营主体,还要让经营主体在村里留得住、发展好。同时也要保证村集体和农户都有积极性,这就必须建立一套公平公开的利益分配机制,把三方都链接起来,只有三方共赢,改革才能长久。

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上下三里不同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村集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在框架设计上提出“资源、生产、劳务、公共服务”四个居间,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个条件最好就先发展哪个,循序渐进地去推进。比方说景阳岗村、神台湖村有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就从“小田并大田”入手,先把土地资源盘活;幸福村土地流转程度低,就联系经营主体为农民耕种防收提供“点餐式”社会化服务;新江村在外创业的能人多,就鼓励他们和这些老乡合作开发项目。从目前来看,资源居间已经比较成熟,下一步我们要在生产居间、劳务居间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长松 王丙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