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戴凯,来自监利市,是一名退役军人,目前就职于柘木乡,我于2010年12月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期间,我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国内集中训练,并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员,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退役后,我选择回到家乡监利市,继续为家乡的繁荣、稳定、奉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南苏丹维护时期的一些故事。
南苏丹情况简介
南苏丹,长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2011年才宣告独立建国,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国内存在着多达64个部落,国情复杂,深受民族问题的困扰。
中国维和步兵营的任务区位于南苏丹首都朱巴的城郊,毗邻两处规模庞大的难民营。我们的职责包括难民营的警戒守护、城区内的巡逻监控,以及长短途的巡逻、护卫任务,同时担负联南苏团临时性任务,如大使馆的安保等等。
2016年,当我初抵南苏丹朱巴机场,尘土弥漫,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机场内部严密巡逻。战友们为我们准备了防弹衣和头盔。进入朱巴城区,沿途每个路口均停放着装有高射机枪的皮卡,地方武装人员正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检查。街道两旁,污水横流,这无不反映出该国人民在战争摧残下的生活困苦,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
接到护送任务
在驻南苏丹的第二个月,我们接到了护送联合国物资到300公里外的耶伊地区的任务安排。我步兵营派遣了80名官兵,共计13辆运输车,历时六天。
刚离开朱巴城区,就进入了一片荒芜的土路,道路两侧杂草丛生,部分地段甚至高过人头。在穿越水坑时,我们必须下车测试水深,部分水坑深度达到2米,导致车速不得不降至每小时不到10公里。傍晚时分,我们便在路边建立了临时营地。
然而,第二晚,我们就接到了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卫星电话,得知耶伊地区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正在交火。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们面临两个选择:返回或原地等待交火结束。作为中国军人,我们坚决拒绝后退,同时原地等待也无法保障生活物资的正常供应。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前往目的地。
第3天, 我们顺利抵达目的地,并在一所小学内建立了临时基地。然而,当地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交火仍在进行,给我们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参与营救任务
当晚,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向我们求援,称有7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官员被困在交火区中心。我部迅速制定救援计划,并从80名官兵中选派12人参与中心营救行动,另有25人在交火区进行支援。当时,作为年龄最小、未婚且具有作战经历的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心营救行动。
经过紧张的搜索,我们在距离临时营地15公里外的一栋二层并排楼房内定位了被困的7名官员。当时交火仍在激烈进行,子弹从头顶飞过,墙体在身边炸裂。我们12人迅速分成三组,一组负责警戒,两组逐房间搜索。在对讲机的催促下,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分头行动,把后背交给我们的战友。最终,在二楼的一个房间中,我们找到了被困官员。为保证官员安全,我们迅速将自己的防弹衣和头盔脱下,让他们穿上,并报告给行动队长。成功营救后,迅速返回基地。
遇到当地军方挑衅
但在返回途中,我们与当地政府军相遇。政府军试图包围我们并要求检查我们的车辆。但根据联合国规定,地方武装无权对联合国车辆、人员、住所进行检查。作为中国军人,我们更不能允许他人随意检查。我们一方面与他们进行交涉,一方面向临时基地报告。30分钟后,临时基地的80名官兵全部赶到现场,并建立起防御战术。当地政府军见我们态度坚决且不容侵犯,最终找借口撤离。
这次南苏丹营救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高超战术水平,更彰显了我们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事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门向纽约总部和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发函,对我们中国军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一年的任务期,365个日夜,直到2017年12月28日,一架中国南方航空的飞机停在了南苏丹首都朱巴机场,那一刻,我看到的是我们14亿中国人民来了,是我们强大的祖国来接我们回家了。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在河南郑州机场安全降落,直到这一刻,我心里的戒备才真正慢慢放下,真正有了回到祖国怀抱的实感。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回顾此次维和经历,我深感祖国的强大和中国军人的坚韧无畏。还记得当初报名参与维和行动时,我不断自问,倘若自己无法归来,该如何?倘若自己身负重伤,又该如何?但我相信,许多人同我一样,无法解答为何我们敢于直面生死。但是,在面对危险、捍卫国家尊严和执行上级命令的时刻,我们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行、选择服从、选择维护。
因为我们深知,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是先辈们奋力捍卫争取来的。他们,又是否有过恐惧?是否有过犹豫和退缩?我想,这,便是我心中的答案。这,便是我心中最坚定的回答!
(投稿人:戴凯/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