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李书记,咧么早就来村部了。”每天清晨,李红总能听到村民与她热情打招呼。群众的一声“咧么早”,拉开了李红一天工作的序幕,也是她近六年扎根基层工作的动力。
作为公安县县人大代表、永久村支部书记李红穿梭在田间地头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在默默耕耘中替民发声、为民解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代表、暖心书记。
兴产业、惠民生,把乡亲“带富”
晨光爬上天边,天光云影映照在章田寺乡永久村水稻制种田中,插秧机划过水面,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就被齐整划一地栽种在稻田里。
眼前的劳作景象李红百看不厌。
如何多制种、制好种?如何让乡亲们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多年来,李红与身边的农户一道,在乡间田野、四季轮转的耕耘中寻找答案。
2013年公安县章田寺乡被评定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永久村从1987年开始制种,如何将制种产业发展好,首先要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便于机械化操作,通过”三块田”改革,实施“小田并大田”,经过近两个月的日夜奋战,农户从最初的抵触情绪,到弄懂弄通后积极参与,成功划分出流转区和自种区两个区域,2023年流转2000余亩农田,通过乡财管所“三资”智慧平台挂网公开招标,成功引进公安县方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章田寺乡金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落户永久村建立制种基地。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制种产业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在插秧、植保作业(施肥、病虫害防治)、母本收割、整田作业和种子烘干等方面实施机械作业,对上争取投入项目资金修建育秧工厂、种子烘干房,储藏仓库等配套设施,打破了原有的水路不通、不便于机械化操作的瓶颈,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劳动强度。既将农村留守老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又激发了农村土地新活力,农村集体经济也稳步增长(从2021年的10万元到2024年的50万元),真正实现了市场主体、农户和村集体三方共赢。
拉家常、真帮扶,替乡亲“排忧”
好的基层工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进门”故事。
居住于永久村一组的邹荣享师傅是残疾人,因为家贫身残一直未婚,靠政府五保金生活。住房是民政部门多年前资助修建,年久失修,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房顶还有一条足足两米多长、一厘米宽的裂缝,每逢雨天,屋内就会摆满接漏水的盆盆。
面对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压力,邹师傅终日愁容满面、垂头丧气。得知这一情况后,李红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走出生活困境。
刚开始,邹师傅对“不请自来”的李红充满防备,认为你一个弱女子能帮我啥?面对拒绝,李红依然多次主动上门,有时是拉家常,有时是带着米面油慰问,帮助他代购生活物质。生病联系卫生院接送住院,安排志愿者挂号看病陪护。住院期间,村里出资买来檩条瓦片,带领村组干部帮助维修邹师傅家的房屋,让他在暴雨季节不在担心受怕,解了他燃眉之急。……不知不觉间,李红变成了邹师傅的忘年交、老亲戚,直至邹师傅2022年病逝。
“走进群众家门,才能打开群众心门。”六年来,李红先后走访联系选民近千人,收集选民意见建议80余条,帮助辖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0多个,有困难找李红早已在永久村口口相传。
办实事、顺民意,为乡亲“解难”
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天天与群众打交道,但李红坚持做到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对群众有意无意反映的各类问题注意及时梳理汇总,积极为民鼓与呼。对群众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她也总是伸手扶一程、帮一把,用自己的善良和点滴力量,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几年,李红先后提出关于扶持章田寺乡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做优做强的建议、关于发挥《饭碗,一粒种子的故事》展馆最大效益化的建议、关于胡厂集镇改道的建议、关于对小虎西排水渠进行整治的建议、关于章田泵站排渍主渠道整治硬化的建议等多条意见建议,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解决。如群众反映天气干旱,制种田、水稻田因灌渠不畅,对引水灌田不力影响收成。她当即联系水管所、乡农办,争取相关部门的资金打抗旱井,顺利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倾力发展家乡农村产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光和热,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贡献一份力量。”李红说,她将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继续努力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投稿人:刘艳/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