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一条“蓝丝带”、一抹“志愿红”,温暖一座城。
大雪时节,古城荆州,社工和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困难群众身边。或在拥堵的路口冒着凛冽的寒风疏导交通,或在敬老院里为老人举办生日会、理发,或在困难群众家中帮扶慰问……
点点微光汇聚成曜曜星河,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纵深推进,更彰显出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是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荆州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融入志愿服务实践,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协同合作、互促共进的联动体系,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精准。
建阵地、强队伍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基础不断夯实
建设阵地。全市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29个、村(社区)社工室221个,实现社工站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社会服务全域覆盖。各县(市、区)成立县级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建成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18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个所、站均安排专人负责本区域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村(社区)全覆盖。在全市范围推进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阵地融合共建、资源整合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有无、合作共用”的阵地建设、使用格局。
发展队伍。全市共有专业社工机构54家,社工专业人才5825人,其中2687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服务范围涉及社会福利、青少年教育、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多领域。全市组建了120急救队、消防志愿队、交通志愿队、法律援助志愿队等专业化队伍,形成了党员、职工、青年、巾帼、助残、科普等志愿服务队伍,全市在线注册志愿者112.18万人、志愿服务组织3689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651万小时。
开展活动。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承接腾讯公益、爱满荆楚、向日葵等中省服务项目,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围绕大型赛事,专业化服务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首届楚文化节等,高质量完成各类志愿服务任务。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开展禁毒宣传、环保宣传、植树造林、垃圾分类、文明交通劝导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理念在荆州蔚然成风。
打造品牌。持续擦亮雷锋互助社、彭国珍服务队、法律援助“春”字号行动、暖冬行动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志愿服务老品牌;打造推出“万家无暴”“长江大保护公安县在行动”“洪湖渔民感党恩”“社区红人”等享誉全国的志愿服务新品牌;帮扶培育四叶草、蓝丝带、贝恩等一批品牌社工机构,挖掘推介“致敬行善者”“新时代学雷锋青少年志愿行”“发现爱”“乐乡讲堂”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探模式、促融合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探索邻里守望模式。围绕老年人帮扶、儿童托管、邻里互助等日常服务,建设汇集需求、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社工+志愿+社区”互助协作平台,实现日常服务快速响应。沙市区翠湖苑社区围绕清洁家园、家政服务、全能服务、情绪疏导等,梳理设计服务清单,分类设计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100余次,各类服务惠及全区300余人。纪南文旅区郢东社区汇总社区需求,就区内双职工、新业态群体家庭孩子托管需求,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吸纳孩子家长、辖区院校教师、在校大学生等共计100多人,累计托管社区儿童700余人次。荆州区通会桥社区朱小红发动社区留守妇女,在街道和“缘虹梦”社工队支持下,成立社区爱心编织小分队,通过手工编织义卖,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产业帮扶”,帮扶困难儿童家庭30余户,服务覆盖辖区居民282户342人。
探索个性定制模式。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由社工专业赋能,设计专项方案;志愿者服务助力,提供精细保障,进一步提升对特定人群的服务深度和质量。江陵县同心村探索推行“社工+村干部+志愿者”模式,实施“服务分流”:自理老人享健康监测、文化活动;轻度不适老人获定期探访、体检;失能老人得照料协助。同时,发掘慈善资源,设立养老专项资金,补贴老人就餐。荆州市四叶草聚焦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等特殊群体,依托专业社工与固定志愿者,承接省、市项目,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为3万名困境儿童提供了专业帮扶服务。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推出“万家无暴”项目,整合妇联、公安、法院、民政和社会组织力量,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资金资助和安全服务,家暴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探索应急守护模式。建立“社工+志愿者”应急响应机制,围绕突发事件和各类灾害,社工制定方案、沟通协调,志愿者具体执行、及时反馈,助力社会安全水平提升。公安县“蓝丝带”志愿者联动“小水滴”社工,聚焦危险预防和应急能力提升,进入学校课堂,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和应急器材实操教学,对安全隐患定点跟踪、及时排查,全面提升儿童危险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探索共创治理模式。通过小区议事会等机制,引导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框架,构建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松滋市玉岭社区邀请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开展儿童议事会活动,就议事会反映的社区垃圾等问题,迅速行动,完善治理反馈机制,带动家庭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沙市区十方庵社区,针对绿化带废旧物品乱堆乱放问题,引导居民组建“美丽天使”花卉志愿服务队,制定责任制度,搭建特色阵地,实现绿植共享和花园美化共同守护。洪湖市乌林镇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共建协商平台、共办“邻里节”等活动,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探索共享网格模式。就需求多、资源少的服务内容,整合区域内外部资源,建设共享平台,社工集中调度、按需分配,志愿者收集需求、具体发放,充分提高社区资源利用效率。荆州高新区打造“二十四节气”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社工和志愿者深入参与,围绕传统节气活动,开展做美食、剪纸、手动DIY等共享活动,建设老年儿童快乐之家等功能区,拓展互动共享场所。公安县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困难儿童帮扶工作中,依托专业社工网络优势和资源链接能力,争取场地、物资和培训师资,志愿者动员亲友宣传推广,助力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
立机制、汇合力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不断规范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筹备成立荆州市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联合会,广泛吸纳全市社工机构、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汇聚市直、县(市、区)和大学专业力量,制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常态议事机制,形成培训共育、项目共建、难事共议、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建立市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突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协调各方力量解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完善乡镇(街道)社工站管理机制,建立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指导,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各相关部门单位、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的建管用一体格局。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出台《荆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扶持激励办法》,在考证激励、“最美社工”宣传展示、行业先进推选、继续教育、实习实践等五个方面予以支持,其中对考取社工证的给予奖励,助理社会工作师500 元、社会工作师 1000元、高级社会工作师 3000 元。成立荆州市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学院,与市委组织部、长江大学(社工专业)签订框架协议,围绕社工、志愿者专业培训、项目培育等重点,在社区治理创新指导、人才队伍培育、社会服务赋能、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教育培训、实践实习的双向互动模式。实施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培训“扬帆计划”,邀请高级、中级社工和专业志愿者讲授个案、小组技巧,一线社工、志愿者分享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经验。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正式成立“荆小爱”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基金,通过线上常态募集和线下集中募集两种方式,广泛筹措发展资金为社工项目、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所需资金列入部门预算,为专业培育、活动开展、项目运转提供必要资金保障。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各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申报承接中、省相关服务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
(通讯员:陈娇、张昊/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