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风雨,叶落满地。清晨,江陵县熊河镇两湖垸村村民黄大爷拿起扫帚清扫落叶。不一会儿功夫,院子里干净如新。
凌空俯瞰村庄,屋舍俨然,房前有花园、屋后栽果树;渠路纵横,道路整洁、渠畅水清。这是两湖垸村在冬日里呈现的身姿。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今年初,熊河镇坚决落实洪湖流域综合治理要求,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缔造、清洁家园”行动,干群合力推进,让各村重换新颜。
从“脏乱差”蝶变“洁净美”,既需要党员干部群众齐参与,也需要一定资金支持。但在农村最基层,资金并不宽裕。
“村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样样都需要投入,环境整治又是一笔花销?”“道路整修、沟渠整治、景观打造,村里要整得有个看相,就得花大钱。”……行动之初,村干部们有畏难情绪,有的甚至陷入认识误区。
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生态大计、事关百姓福祉。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办成最好的事?
熊河镇党委提出,以“少花钱、不花钱,坚决不花冤枉钱”为原则,从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抓起,不贪大求洋盲目“栽盆景”,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环境整治的“刀刃上”。
工作思路明确了,熊河镇还推行“红黑榜”通报制、奖罚兑现制等机制,人居环境整治先进村上红榜并奖补工作经费,后进村上黑榜通报批评,进一步调动各村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有思路就有出路。围绕“少花钱、不花钱,坚决不花冤枉钱”工作原则,熊河镇各村纷纷开始想点子、出实招。
发动百姓,就地取材“少花钱”——
两湖垸村组织每个小组开起屋场会,号召大家要发挥主人翁作用,做好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清扫。
“我自己的院子,你们为什么要管?”村民黄大爷在后院种了一点黄豆,每到成熟收割后便将秸秆丢在院子里,杂乱不堪。村干部多次上门沟通,均无疾而终。
村干部调转方向,以黄大爷的邻居为突破口,号召他们率先行动起来,并帮助他们清理掉房前屋后的废物垃圾,每月还组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对获评先进的家庭给予物质奖励。
村里的变化,黄大爷深受触动。当村干部再次上门时,他答应了整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还在村干部指导下种起了果树。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两湖垸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把钱花在刀刃上,坚决不花“冤枉钱”——
依靠特色产业发展,今年荆干村集体经济已突破50万元。虽积累了一些“家底”,但他们并不打算“到处砸钱”,提出不新建大广场、大游园,不栽种名贵风景树,不在道路两旁摆放垃圾桶……把“装门面”的资金用在基本建设上,把购买垃圾桶的钱补贴给公益性岗位、清洁工。
源头不管住,治理不对路。围绕源头治理,荆干村对沟渠进行水体疏挖、黑臭水体整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依托交通运输部门打造造型独特的公共汽车停靠站,让村民出行方便环保的同时扮靓乡村。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前不久的秋收期,熊彭村按照镇党委统一部署,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在村里设置多个临时收储点,并配备专业收割、打包机械,与市场主体紧密对接,在统一回收价0.15元/斤基础上每斤额外补贴0.05元。
“现在每亩多收入70元,大家伙得到了实惠,都愿意主动将秸秆送到收储点,不会再一烧了之了。”熊彭村村民谢从艮笑着说。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真正把党员干部群众动员起来,把资源汇聚在最关键处、把资金投向最紧要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小的投入办成最好的事。”熊河镇党委书记王维说。
今年以来,熊河镇大力推行“3343”全域整治模式,集中资源资金抓环境整改,动态调整294个排口“五张清单”,已完成235个排口整治;重点推进集镇雨污管网建设,完成镇管网勘测清淤和集镇污水提升项目;全面推进87家畜禽养殖场整改,其中自愿退出20家;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推动1.3万亩虾稻落实“三池两坝”,管住源头活水。
记者:陈雪玲 通讯员:朱贝依
编审:王桃芳
监制:朱永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