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赓续历史文脉 让文物“开口”讲好中国故事

江汉风报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36名“文物医生”与一件件文物深情对话,用耐心和细心让一件件破损的文物得以“重生”,用双手赓续历史文脉。

2月12日上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贺巧云正坐在台灯下,手持软毛笔,小心翼翼地描洗着一枚简牍,进行着简牍修复的重要环节——清洗。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揭取整理秦家咀楚简

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是过往文明最重要的实物佐证。贺巧云手中清洗的是荆州秦家咀楚墓出土的简牍,对待它如同对待婴儿一般,剥、挑、蘸,一遍遍细心清洗。“简牍清洗不能心急。下手太重,会破坏字迹;洗得太轻,又会使污染物残留,辨认不清字迹。”贺巧云说,清洗一枚长简有时候需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

除清洗外,简牍修复还需要进行整理、脱色、脱水、封护、包装等流程。一批简牍的修复完成,往往需要三、四年时间。荆州文保中心的简牍修复专家们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工作中,让全国18万枚竹木简牍“重见天日”。

纺织品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唐代纺织品

走进木漆器修复室,也是异常安静。文物专家们正一丝不苟地补胎、描漆,一旁的长桌上,整整齐齐地陈列着来自常州博物馆、河南考古所、江苏仪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的出土木漆器文物。经过修复,他们已幻彩重生,焕发出往日的神韵,用“复原”的身姿和繁复的纹饰向世人诉说着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序,阐释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木漆器刚送来时,往往都是糟朽、断裂甚至是破碎的。”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楚式漆器修复技艺传承人杜可竹介绍,漆器修复需要经过清洗脱水、干燥矫形、胎骨修复、加固、彩绘等多道工艺,“最麻烦的就是‘还原’!器物残缺处的修补,都是采用相同或接近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修复,按原器物成型技法进行补胎制胎,再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技法进行髹漆、彩绘,使之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文物修复师对信阳长台关镇墓兽进行彩绘修复(以上所有图片由荆州文保中心提供)

多年来,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为国内27个省市、130余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2024年,共计修复500余件木漆器、6000余枚简牍、100余件纺织品和64件纸质文物。

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主任赵阳表示,2025年,将继续开展有机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科学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竹木漆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简牍、宜昌博物馆馆藏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用匠心守护荆楚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记者:伍丹、王章青/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作者:记者:伍丹、王章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