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荆河戏
是形成于荆州(沙市)的
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具有600多年历史
曾流布盛广 兴盛一时
在荆沙一带流传至今
2008年被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
我们就带大家认识这一古老剧种
和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顺珍
陈顺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荆州市三泰荆河戏剧团团长。80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唱不离口,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陈顺珍的父亲王光耀曾为荆河戏围鼓班名生之一,陈顺珍自幼受父亲影响,学唱荆河戏,但父亲起初并不希望他走戏曲这条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我从小就喜欢看戏,这个调调我也觉得还蛮喜欢,当时我父亲还不同意我去唱戏,他就觉得这个业余剧团没有蛮大发展前途,他说你学出来怎么搞,还是要自己出去搞事,还不如现在去搞事还强一些。
尽管父亲反对,但十几岁的陈顺珍却倔强地坚持着自己的热爱。她每个星期六都偷偷去看戏,跟着老师父们学习,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荆河戏的舞台。在常人眼中,大多数十几岁的小姑娘,都喜欢青衣、花旦额扮相和唱腔,但陈顺珍却是唱的“老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我也不是想唱老生,我也想唱花旦唱青衣,但是小时的就在屋里乱喊乱唱,就把嗓子唱坏了,就没有小嗓子了。
那时,陈顺珍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学戏,唱什么都行!她的坚持与热爱也慢慢感化了父亲,家人不再反对。但学戏的艰辛,何其艰难!背剧本、练功、吊嗓子……陈顺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走路也在唱,吃完饭后也是在看剧本,我那时候迷这个戏迷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哪里有唱的我就往哪里跑,跟着老师傅们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荆河戏经历了一段衰败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那段时间我就是觉得像蛮没得意思,但是我还是闷着学。
沉寂一段时间后,戏曲市场开始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陈顺珍一边在印染厂上班,一边跟着荆河戏剧团学戏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我就是出差都把剧本带在手里,哪怕就在火车上也在看剧本,事情办完了回来又看剧本,反正跟这个剧种没有离开过,反正我就是喜欢,就是热爱,就是喜欢唱。
荆河戏融合了高腔、昆腔、杂腔小调等多声腔剧种特色,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荆河戏盛行于长江中游的荆江两岸,以及湖南湘西澧水流域一带,最远甚至流传到广西、贵州等地。
荆州沙市在长江边,长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码头文化”十分兴盛,荆州境内仅一个沙市区就有71座码头,因此,荆河戏与码头,于老荆沙人而言,那是一抹乡愁,是离不开的“码头文化”,代表着一种荆沙情怀。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
荆河戏表演大气直率,贴近生活和人物。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八块”“外八块”功夫。陈顺珍主攻老生,而78岁的荆河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胡兴春主攻花旦,她的唱腔婉转悦耳。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市级传承人 胡兴春
青衣就是唱功多,花旦就是身法多,刀马旦就是打戏多,每一个行当它的看点不一样。陈老师在这个剧团里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我跟她两人合作 40 年了 ,她是一个称职优秀的荆河戏的传承人。
2010年,陈顺珍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是80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唱不离口,发现条件好又愿意学荆河戏的好苗子,她就倾囊相授、传承不止。
荆州市创业学校学生 邓子轩
我在学习这个戏曲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陈老师他们会无条件的来帮助我。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我们现在的平均年龄都在 70 岁以上了,就是接班人的问题,我们也想了蛮多办法 。
如今,陈顺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荆河戏的传承队伍中来。她和剧团的演员们一起,走进校园、送戏下乡,为荆河戏的传承发展奔走呼号。
近年来,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成立了荆河戏传习所,添置各类设备,进行荆河戏专项档案整理,建立数据库,陈顺珍还和几位传承人一起做了抢救性记录工程,完成了《望儿楼》《火烧玉青观》等剧目的录制,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帮助下,荆河戏也在稳定的复苏发展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顺珍
我从15岁唱到80岁,我认为唱荆河戏一直唱的很幸福,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加入到我们这行业中来,把荆河戏发扬光大。
首播 | 每周三 20:00 | 荆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
重播 | 每周四 12:45 | 荆州广播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
重播 | 每周五 20:35 | 荆州广播电视台 垄上频道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