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贝雕传承人简昌木:把洪湖风光刻在贝壳上

 

    千里洪湖碧波荡漾,荷芳稻香,有种类繁多的淡水贝。当地群众早就有以淡水贝雕刻“小玩意”聊作自娱的习惯。这些“小玩意”虽不乏精美之作,但被称为“民间艺术品”,以它特殊的艺术魅力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其项目的传承人简昌木就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了整整36年。

 

   A

  洪湖贝雕色彩绚丽栩栩如生

  今年58岁的简昌木,是洪湖淡水贝雕传承人,自幼喜爱美术的他,从1978年参加工作,就一直从事贝壳雕刻制作,至今已有36年。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贝雕了。

  据简昌木介绍,洪湖淡水贝雕是洪湖市世代相传的一项手工技艺产品。产品以洪湖盛产的三角机蚌贝、褶纹冠蚌贝、背瘤丽蚌贝为主要原料。洪湖淡水贝雕作品,色彩绚丽,光泽柔腻,晶莹光华。

  在简昌木的作品中记者看到,贝雕的题材丰富,工艺精湛,画面生动、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洪湖淡水贝雕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和人物三大类,具体有古今故事、戏剧人物、翎毛花竹、花草果木、亭台楼榭等。”简昌木说,其中尤以反映洪湖湿地风光的小型贝雕作品最美,作品象一首首抒情的小夜曲,勾画出荷、雁、芦、鱼、蛙等湿地自然景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洪湖淡水贝雕被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及有关画册。说起这些,简昌木语气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B

  成为洪湖贝雕史上重要里程碑

  据介绍,清末时期,匠人张木匠开创了洪湖淡水贝雕制作的先河。民国期间,贝壳产品的使用出现日用化趋势,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那时候,有艺人开始成立农庭作坊,采到蚌壳以后,把它打磨成很多圆形小片,加工制作成各式工艺纽扣出售。这些家庭作坊采用“传帮带”方式,招收了许多徒弟,对普及贝雕技艺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简昌木说。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洪湖广招人才,将贝雕民间艺人召集一起,成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专门从事淡水贝壳雕刻生产。这些民间艺人在贝雕生产实际中,不断完善贝雕技艺,形成了洪湖淡水贝雕独特风格。80年代,贝雕艺人北上山东青岛,南下广西北海,交流切磋贝雕技艺,进一步完善了淡水贝雕加工技术,创作出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简昌木的作品以精细入微、生动传神闻名,其参与制作了《西厢记》,以洋溢的热情、精湛的技艺、理想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惊艳”、“知音”、“对诗”、“良宵”、“拷红”、“钱行”等重要情节,形象地再现了张生与崔莺莺曲折衰怨的爱情故事,使得该作品一举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成为洪湖淡水贝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

  愿意全力传承贝雕工艺

  “近年来由于洪湖淡水贝雕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有所萎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贝雕工艺美术厂的倒闭,贝雕艺人大量流失,加之其手工制作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学习贝雕技术,传承出现了断层。”提起贝雕的传承共作,简昌木表现出深深的担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洪湖淡水贝雕,当地政府建立洪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工作专班,对民营企业“洪湖市贝雕工艺厂”的贝雕手工技艺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规划详细的五年保护计划,将生产实践和培训新人相结合,聘请更多贝雕艺人,招聘“贝雕工艺”学徒,加大洪湖贝雕开发力度,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简昌木表示,他愿意全力参与贝雕产业发展,组织、恢复贝雕生产,抢救、传承贝雕工艺,开拓创新,让洪湖贝雕焕发新的活力。

 

  项目发展渊源

  早在远古时代,贝壳便被人们穿成串链作为装饰。晋代、秦代,贝壳被打磨穿孔当货币使用,春秋战国时,被制成项链配饰、腰饰、服饰。明清出现屏风、挂屏、食盒和家具上的装饰。

  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出现了贝壳雕刻工艺的雏形。由于受加工条件的限制,这种工艺只在少数艺人中流传。

  至明清时期,有艺人将“螺钿”工艺发扬光大,将裁切好的贝壳图案镶嵌在木材之中,制作出很多用蚌壳镶在硬木上制成的美观、典雅的桌、椅、屏风、挂屏、食盒等家具和装饰品。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生长植物种类繁多,水草茂盛,适宜淡水螺蚌水产品的生长和繁殖。洪湖市民喜食螺蚌,大量废弃的贝壳为贝雕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晚清时期,在洪湖地区,“张木匠”成为掌握镙钿工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木匠世家,加上个人勤奋好学,尤擅长贝花制作。在生产中,他摸索将多余的贝花在木板上粘贴,形成了原始的贝雕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