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300多名机关干部、市民、学生…今天相聚一堂,只因为一封家书!

这些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相聚一堂,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呢?

让300多位机关干部、市民、学生…又哭又笑又感怀的,是下面这四位开讲嘉宾……

 荆州开发区周梁玉桥社区居民 张玉娟 52

(父母的家书)

30年前,张玉娟随丈夫一起来到荆州。

从此,她和远在河北的父母天各一方,家书成了他们传递亲情的主要方式。

想父母了,就会提笔写,几乎是每周一封。

张玉娟说,父亲熟悉的笔迹至今都是心灵最好的慰藉,每一次翻阅父亲的书信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深情。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张玉娟通过网络、报纸,发表了很多感人文章,抒发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她还将自己在朋友圈发表的文字和图片做成了一本本纪念册,像对待父母的家书一样把它珍藏起来,细细品尝,慢慢回味。

 荆州区新民社区居民 周喜善 80

(父亲的家书)

这封信是195576日,周喜善的父亲写给他的,当时,他和老家天门的父亲都是通过书信沟通感情。

与一般的家书不同,这封信是父亲用毛笔书写的,而且全都是繁体字。

在信里,父亲对即将参加工作的他提出了很多要求,希望他能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好务。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但只要看到这封家书,就感觉父亲还在身边。

这封家书里有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也有父亲对他的丝丝关心,就像一根的纽带,紧紧地连接着跨越时空的父子情。

 松滋市涴市镇采穴村村民 聂敦文

(写给妻子的家书)

聂敦文和妻子李容结婚三十年了,因为做苗木生意,聂敦文经常要去外地出差,有时候一去就是个把月,在外出差时,聂敦文总是不忘给妻子写下一封封家书,以表思念之情。

在聂敦文写给妻子的信里,有的是早些年用钢笔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写的,有的是后来两口子通过微信发的。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聂敦文一年一封家书的习惯始终没有变,这些特别的家书也成了一家人宝贵的回忆。

 荆州市实验中学老师 张杰 80

(写给孩子的18封电子家书)

张杰是荆州实验中学的一名老师,从2011年开始,他陆续给孩子写了18封信,记录下了他和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

当时,张杰正在读研究生,只有在每年寒暑假回家,而妻子怀孕在家,无法时刻照顾妻儿的他,忍受着相思之苦,唯有信件能够传达出他的心声。

一封封信写下去后,张杰发现文字不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