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变方式,荒地变宝地,贫困户变身份……眼下,一幅“三变”新蓝图正在公安县埠河镇代市村绘就。
为了破解贫困村无集体经济、贫困户无“造血”能力的难题,该县创新扶贫模式,认准产业优势,活用闲置土地和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入股分红,打造可循环生态农业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活用扶贫资金 贫困户入股分红】
45岁的万蒙华每天路经离家不远的猪场建设工地,总会不自觉地凝望片刻。猪场门前新修的水泥路,在他心中等同于通往脱贫的致富路。
万蒙华家是代市村群合片区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两个孩子一个肢残、一个患病。多年来,为了医治孩子,家里已花费十几万元。这对于只有7亩地,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夫妇俩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代市村被称为“水洼子” “穷窝子”,村民生活水平一直低于相邻的村子,74户家庭常年在贫困线挣扎。
2016年12月,公安县东进牧业五群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村民注入强心剂,点燃了大家脱贫的希望。
在公安,每个县级贫困村都能享受县里给予的8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如果将扶贫资金分散到户,投入产出效益或许并不理想,代市村两委班子和县河道局驻该村工作队再三考量,决定将扶贫资金以股金形式归入集体用于投资,并鼓励贫困户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入股。通过综合种养的模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与该县引进的东进农牧公司携手合作,带动和引导贫困户共同致富。
“我只需贷款3万元入股3年,每年底就可享受4500元的保底分红。对我而言,这个买卖太划算了,投入零成本,回报高收益,也丝毫不影响我务农或打工。”万蒙华笑着说,“这个项目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捷径。”
“生猪代养+金融扶持”解决了贫困户没资金、没场地、没技术的难题,也突破了贫困户不愿做、不敢做的桎梏,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双赢”。
【唤醒土地红利 发展生态农业】
土地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一些贫困村因为没有合理开发,使其长期“沉睡”。
代市村群合片区有块占地200亩的村民集中居住点,由于周边交通不便利,村民陆续搬离。久而久之,这块土地就成了无人问津的荒地。
定下产业扶贫的路子,选择产业要因地制宜。村里有什么、市场缺什么、贫困户干什么,要从生产要素和供求关系上来着手。
2016年10月,公安县与惠州东进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书》,拟在该县规划建设6个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生猪养殖场,启动“公司+合作社”的养殖模式,配合精准扶贫项目,间接带动农民致富。那一刻,这片土地重新进入驻村工作队的视野。
200亩的土地适宜整体规划,打造养殖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休憩多年的田地土壤肥沃,可以栽种果蔬;周边没有村民居住,不会出现污染等环境问题……
今年3月,办理好土地流转手续后,筹划已久的场房开工建设。近日,记者来到代市村探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生态乡村美景:新修的水泥路通向猪场,连接村里的主干道,道路两旁的农田里是今年新栽的脐橙和西瓜;场内耸立着的两个大型饲料塔,连接自动管道风送投饵机进入猪舍;场内整齐划一的猪栏都设置了集投食、冲洗、收集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生猪粪便作为瓜果蔬菜有机肥,阻断了养殖污染源头。
目前,猪场建设工程进入设备调试和附属设施完善阶段。所有工程完工后,这个猪场将形成“生猪产粪便—水粪进化粪池—无公害处理—有机肥养果蔬—果蔬进市场—收益再投资猪种”的绿色生态循环处理模式。
输血治标,造血治本。埠河镇党委负责人表示,过去扶贫的模式多是直接发放资金给贫困户,这只能解贫困户的一时之急,现在实践这种新模式就是要让贫困户用田地、资金入股,创造脱贫“造血”因子。
【创新分配模式 保障贫困户收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代市村以专业合作社为产业扶贫平台,创新和探索“贫困户入股”新模式,让贫困户贷款入股当“老板”,帮助他们有尊严地脱贫致富。
镇党委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合作社总投资260万元,规划建猪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4800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并带动40户贫困户脱贫,年产生经济效益可达23万元;从治理环境上来讲,养殖场的猪粪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成果蔬种植需要的有机肥料,为种植业减少了生产成本。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龙头企业+合作社成员+贫困户 — —代市村生猪代养项目将四个方面资源有效整合,打出脱贫致富组合拳。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80万元作为村集体投资入股占股31%,东进牧业公司投资26万元占股10%,合作社成员投资入社34万元占股13%,40户贫困户筹集资金投资入股120万元占股46%。这样看来,代市村的40户贫困户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
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省去了贫困户在生产销售环节上的投入。对贫困户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分红保障。据介绍,此项目采取多收益多分红的分配模式,若收益较低,则按投资额1万元分红1500元标准保底。
把贫困户“嫁”入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带动发展,实现扶贫的产业化和持久化。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贫困户对项目的前景信心十足。万蒙华说: “等这3年合同到期后,我还了贷款,还要再用分红所得的收益来入股。”
扶贫工作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高孔慧作为县里安排到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他几乎很少回家,天天与村干部、贫困户打成一片,村里人都称他为“扶贫贴心人”。在项目建设的前前后后,他忙服务忙协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说:“有缘结穷亲,我就得让我的穷亲戚早日脱贫!”
用敢于脱贫的勇气突破瓶颈,用科学致富的底气创造条件,用勤劳实干的豪气化解难题……代市村因产业而兴、因项目而兴,正悄然从“穷窝子”变身“金窝子”。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