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几多人间滋味——湖北陶瓷文物的冷知识

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宋代/青白釉狮形枕    浠水县博物馆藏品

新石器时代/彩陶壶    荆州博物馆藏品

民国/马口窑九龙陶罐/汉川市博物馆藏品

陶瓷,人类生产与使用时间最长的造物之一,伴随人类已有万年之久,中国更是被称为“陶瓷之国”。我省国有博物馆几乎藏有历代陶瓷器窑口的产品,但湖北却是陶瓷生产小省。物流艰难,陶瓷易碎,荆楚之地如何汇聚陶瓷光韵,持续吟唱“土与火之歌”?

大量的陶瓷器经湖北再发往全国,全国的“俏货”湖北都见识过

《湖北省国有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及活化研究》近日出版,我省128家国有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家底基本厘清。主编李奇7月20日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都表明,历史上湖北陶瓷生产规模小、时间短、影响弱。而湖北周边诸省陶瓷生产都曾雄霸一方,湖南长沙窑,江西景德镇窑和吉州窑,安徽寿州窑和繁昌窑,河南巩县窑、汝窑和钧窑,陕西耀州窑等,这些省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产品流到了“低洼”的湖北。

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分南北,以黑河——腾冲一线分东西,湖北处于两条分界的交叉之处,是各方交流的必经之地。水路曾是古代中国贸易流通主要路径,长江横贯湖北,水系发达,现在鄂州、荆州、蕲春、襄阳都曾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长沙窑的瓷器走上丝绸之路,就是经水路湘江——洞庭湖——长江——汉江,再经陆路到长安,开启东西交流之旅。

宋代瓷器揭示两座荆楚小城昔日繁盛

2002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巴东旧县坪遗址,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小型“北宋瓷器博物馆”。遗址里有2000多件完整或可修复的小件陶瓷器,瓷器的种类繁多,白瓷和青白瓷的胎质细腻,大多模印繁缛的花纹。从窑口来看,有浙江的龙泉窑器、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福建建窑的“兔毫”瓷、武昌湖泗窑的青白瓷、四川彭县窑的白瓷,甚至还有北方钧窑、定窑的瓷片。数百枚陶制、石制、蚌壳制的黑白子、象棋子,叙述着主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心境。而骰子和陶质小罐、钵、盆、瓶等(据推测是专门用来喂鸟的),则让人感叹宋人的娱乐方式真不少。

南宋时期,蕲春罗州城商贾云集,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处的大规模茶叶集散地。有茶叶,就有瓷制茶具。李奇告诉记者,现在罗州城旧址内仍能找到南宋时的瓷片,“几乎囊括当时全国所有窑系产品”。

巴东与蕲春,一个北宋一个南宋,一个居长江湖北段之首,一个居尾,瓷器重现了历史尘烟中,曾经无比繁盛的“两宋双城故事”。

陶瓷并称却本质不同

该书另一位主编彭放介绍,虽然我们习惯把“陶”和“瓷”放在一起,称“陶瓷”,两者同为以天然黏土矿物为原料,经加工成器烧制而成,但无论是黏土品种还是工艺步骤以及烧成温度都截然不同。陶瓷之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别,一件陶器不会因为烧制温度提高就变成了瓷器,而瓷器也不会因为烧制温度不够就变成了陶器。陶器的主要原料为陶土,瓷器的主要原料为瓷土(高岭土、瓷石等),两者耐火性的不同决定了陶与瓷制作工艺和品质上的不同。陶器是人类普遍使用的造物,而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的。

我省国有博物馆收藏有12.2万余件(套)陶瓷类文物,其中陶器类文物有7.88万余件(套),瓷器类文物有4.35万余件(套),荆州市、武汉市、襄阳市和宜昌市的陶瓷类文物收藏占到全省藏品的2/3强。

皇室专供梅瓶与流行民间的腌菜坛子

说起湖北馆藏的古代陶瓷,最有知名度的,要数湖北省博物馆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但这樽梅瓶并非孤品,武汉博物馆也有一樽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与省博的几无二致。省博梅瓶出土自钟祥郢靖王墓,武汉博物馆的梅瓶为早年从民间征集所得,推测为早年湖北境内明代藩王墓地出土。

李奇介绍,这些高等级的陶瓷精品,绝大部分来自皇家。就湖北而言,唐代和明代藩王带来最多的皇室用品,当然也包括当时材质最好、工艺最精湛的陶瓷器具。上面提到的两樽梅瓶应该就是当年的皇室赏赐。

汉川当地有两句歇后语:马口的院墙——烂坛(湖北方言“乱”和普通话“烂”字发音一样,“烂坛”谐音“乱弹”或“乱谈”);马口发了火——窑烟(谐音“谣言”)。为什么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为什么有雾天雾地的窑口冒烟?

明代晚期开始,汉川马口镇一带,出现烧制陶器的窑口,马口窑烧出的陶器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马口窑以生产各类坛子著称,故又称“坛子窑”。歇后语背后揭示的是马口窑曾是湖北“民窑之首”的荣耀。

李奇介绍,和马口窑同期出现的,还有麻城蔡家山窑、蕲春管家窑等,他们生产的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日常生活器皿,在民国时期远销至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盛放几多人间滋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