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一位12岁的男孩
可把家人给“坑”惨了。
母亲辛苦积攒的近万元手术费,
才几天的功夫,
就被他打赏主播、玩游戏花掉了……
此前,《江汉风》曾报道了监利县上车湾镇的一名12岁男孩,在暑假期间用妈妈的手机玩游戏,为了充值和打赏游戏主播,竟然刷掉了父母银行卡里的9000多元钱。经过媒体报道和多方联系之后,最近,腾讯公司和CF手游将这9000多元钱全部退还给了孩子的家长。
男孩的姐姐郑佳向记者展示了腾讯和CF手游的退款记录,她的弟弟刷掉的9648元,已经全部退还到账。悬在一家人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下来。
事情还要从今年七月说起,郑红建是监利县上车湾镇的苗木种植户,今年暑假他12岁的儿子小正(化名)趁父母忙农活时,拿起妈妈的手机,点开了一个名为“快手直播”板块,提示要付款消费。
随后,“快手主播”要小正输入银行密码购买虚拟“礼物”和“豆豆”,一次几元到几十元不等,4天时间内,小正在快手上消费了3000多元。同时,另一款CF手游,也花掉了他6000多元,根据打印出来的消费清单,小正一共消费100多次,总金额达9648元。
郑红建夫妇俩以种植苗木为生,妻子胡红霞几年前患有子宫肌瘤,正等着凑钱做手术,谁知,刚刚存了一点血汗钱,就被孩子丢进了游戏里,一家人急得不得了。
为了追回这笔钱,小正的姐姐拨打了这两款游戏的客服电话,多次联系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根据《民法总则》第十九条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律师表示,小正的这些消费应判定为无效行为。
经过荆州广播电视台《江汉风》栏目报道呼吁之后,时隔两个多月,腾讯和CF两家平台终于把这9000多元钱退还给了孩子的家长。
为何孩子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很容易出现高消费的情况?
有家长分析,孩子对钱没有概念,加之手机支付并不是现金交易,体会不到“痛感”,所以孩子经常会“刹不住车”。
根据《民法通则》,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只有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才能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而,对于未成年人发生的重大的赠与,是要有父母的追认才算有效,否则可以要求返还。但是,家长必须要举证这些的确是孩子的行为。从现实的角度看,由于家长很难证明是孩子所为,要求返还这些巨额消费存在很大难度。
律师认为,此类案件中家长举证存在很大困难,如果家长不能举证是未成年人自己充值,则财产损失一般由家长承担。
专家:儿童沉迷手游、隐瞒消费
折射家庭教育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程红艳教授表示,现在不少儿童沉迷手游,隐瞒消费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程红艳教授说,男孩子都喜欢冒险,在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会选择最直接的让他们快乐的方式满足自己。在当下的网络时代,很多儿童是没有能力克服诱惑的,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做到有效陪伴,让孩子发现除了游戏之外的快乐有益的事情。
在生活中
家长要多与儿童沟通
引导孩子树立诚信意识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了解到赚钱不易
并少玩网络游戏、少接触直播平台
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家长也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