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今日宣告正式成立

10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成立大会现场,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宣读教育部贺辞,教育部对西湖大学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贺辞指出,西湖大学的创办,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先河,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韩启德、袁家军、杜玉波、杨振宁、施一公共同为西湖大学揭牌。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
在距离会场10余公里之外的西湖区三墩镇,西湖大学的主校区——云谷校区尚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2018年4月3日,该主校区正式开工建设。根据建设进度,2021年底云谷校区要完成交付。这片面积近1500亩的土地上,3年后计划有1200名博士研究生到来,8年后则有5000人,包括2000名本科生。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规划图 西湖大学官网 图

这座由全球建筑设计排名前50强的HENN德国海茵建筑设计的校区,核心是一个特别的“学术环”:核心建筑间互相连接。这个“学术环”的寓意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而这正承载了西湖大学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梦想。

实际上,从构想到获批落地,西湖大学的仅花了3年时间,一路绿灯,“奔跑”向前。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领衔,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校长(代)一职。

而在距离会场20余公里外的西湖区石龙山街18号,西湖大学云栖校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下称“高研院”)则已承担教学任务超过1年半时间。2017年3月19日,高研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院址正式启用,首批教职员工入驻。截至目前,已有近70名科学家有意愿前往这里开启研究和教学生涯,总计139名“西湖一期”、“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完成入学。

按照施一公等人的愿景,这所通过民间筹资建校,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的大学,“15年之后就将比肩世界一流大学”。
西湖大学被认为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的一次尝试。2017年6月,刚过50岁生日的施一公撰文《梦想开始的地方——写于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批学术人才招聘之际》称,民办大学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多样、便于轻装前行”,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科技教育改革的试点,探索出的改革成功经验也可进一步拓展到公立大学。

4月16日,西湖大学在杭州召开了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了西湖大学第一届校董会成员。韩启德等21位候选人为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成员,由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担任校董会主席,现年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经校董会投票表决,施一公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根据《西湖大学章程》,西湖大学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钱颖一在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致辞中提出三条建议:以制度为基础按规则办事;给校长最大的治校空间;给教师最大的治学自由。

杨振宁在2017年12月10日高研院成立大会上寄语,“假如我要是年轻的话,我肯定会参加他们的队伍。现在年纪大了,只能祝贺他们大大的成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科技研究事业,做出好的贡献。”

“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但目前主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还未曾在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尝试。”施一公曾表示,“这个空白需要一代人携手迈出第一步去填补!”

知名学者倡议办学

西湖大学的备受瞩目,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世界级、研究型的民办大学。

这样一所大学的蓝图,在几年之前,一批知名学者就已经开始酝酿。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领衔,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这是西湖大学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在上述7人中,施一公作为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0年,位及讲席教授之后于2008年选择全职回到清华大学。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和施一公类似,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陈十一,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饶毅,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钱颖一等人,均有多年的海外求学、任教经历。

时间拨回到施一公刚刚回国之际,西湖大学的“种子”或已在其心中萌芽。2008年4月,施一公和他相识多年的好友饶毅共同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官网当时也对该文章进行了转载。
施一公和饶毅在文章中提到,无论清华,还是北大,虽然有出色的本科生并在某些学科取得了突破并达到世界领先,但都不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一支强大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而且支持世界一流教授队伍的体制及政策尚待完善。

文章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他们认为,所有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所谓软环境)。

施一公和饶毅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研究领域领先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工作,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

这也直接推动了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标志着“国字号”人才工程付诸实施,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开眼看过世界的这批海外学者致力于将他们学习、工作过的世界顶级学府在中国落地。

施一公在2017年12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筹办主体)成立大会致辞中表示,“2015年5月起,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和我,与数千名专家和众多科教工作者一起,集思广益,希望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创建一所民办的、研究型的、有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小型综合大学”。

施一公同时提到,改革开放以来,近五百万留学生迈出国门,其中两百多万已经学成回国。他们在中国长大、从小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深受人民的恩泽;他们怀抱科教兴国的梦想、立誓用自己所长报效祖国和人民,而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正是这一群人和国内万千同道实现这一梦想的途径。

选择西子湖畔、获政府大力支持

西湖大学和杭州又是如何结缘?

前述向国家领导人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的7人之一、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从中或发挥了“牵线”作用。

杭州市西湖区从王坚处了解到提交上述建议的情况后,抢抓机遇,积极对接,西湖区委主要领导赶赴北京登门拜访,并邀请施一公等人前来西湖区考察。同时,杭州相关部门主动前往北京上门对接。

最终,在经过相关会议及实地考察之后,杭州从深圳、上海等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

2015年6月,《筹建西湖大学(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西湖大学”这一名称正式问世,政府支持政策正式启动。随后的2015年7月,杭州市政府建立“推进西湖大学(筹)项目联络对接工作领导小组”。 同期,施一公等7位发起人成立了“西湖大学筹办委员会”,作为主体负责西湖大学筹建申报工作。

当年7月,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下称“西湖基金会”)也迅速成立。西湖基金会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和西湖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为非公募基金会。西湖基金会理事会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陈越光、甘中学、赵伟以等人构成。刘旻昊担任西湖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2015年12月,西湖基金会注册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即西湖大学前身和办学依托主体。高研院由饶毅担任法人,下设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分别由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负责领衔。

2016年12月10日,作为西湖大学云栖校区的高研院正式挂牌,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揭牌,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致词。同时,浙江省向清华大学发出邀请、经清华大学同意、报教育部批准,彼时仍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出任高研院院长,时任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向施一公颁发聘书。

2017年8月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筹建西湖大学。同年8月4日“西湖大学”(筹)注册成立,并全力组织开展向教育部的申报工作。同年9月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向教育部行文商请设立西湖大学。

在西湖大学尚申报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已先行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开起绿灯。

西湖区通过腾笼换鸟,整体收购原宏迪产业园并进行提升改造,为西湖大学云栖校区高研院提供了10万平方米、约130个独立实验室的免费办公用房。2017年3月19日,高研院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院址正式启用,首批教职员工入驻。

此外,对于西湖大学主校区云谷校区,西湖区在完成双桥区块内所有建筑物拆除工作和校园建设立项可研阶段全部工作后移交校方。随后在国家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创造性破解国有资产转移的条件制约,西湖区将房屋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等国有资产、土地要素无偿划拨至西湖大学(筹)名下。

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36.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2018年4月3日,云谷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于2021年底完工并交付使用。

对于土地方面的政策支持,2016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被认为也恰好为西湖大学带来了东风。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在多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在2017年6月的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施一公曾表示,“这意味着土地可以由地方政府划拨,校园建设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担,科研经费也可以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

对于政府的无偿赠地,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曾如此表示,“西湖大学可以说世界上最漂亮的校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她们的建设过程中,都不是政府重点支持的,没有那么多钱一下子完成校园建设,她慢慢赚钱,地一块一块买、楼一幢一幢建,不能像西湖大学这样整个一次性地最合理地规划设计出最漂亮的校园。”

土地之外,政府还为西湖大学投入了巨额资金支持。就在高研院成立大会上,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和饶毅4位教授领衔的团队作为“杭州市顶尖人才和团队重大项目”,和西湖区政府正式签订协议,4个项目各获得由杭州市提供的1亿元资助经费,用于一流人才引进和尖端科学研究。这被认为是杭州市人才项目“一事一议”的首例成功实践。

杭州市大力支持西湖大学的背后,是希望打造学术方面的“双子星”城市名片。西湖大学与浙江大学临街相望、竞合发展,民办与公办优势互补,“小而精”与“综合性”各有所长,杭州市政府认为“具备在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建成‘双子星’名校的充分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月26日《浙江日报》发布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中,约8000余字则有两次提到了西湖大学,并将“高水平建设西湖大学”作为2018年浙江省重大战略举措。

从浙江省政府正式向教育部行文商请设立西湖大学到正式公布获批,时间跨度仅7个月。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学校长(代)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施一公本人也和杭州有着很深的缘分。据施一公描述,施一公的爷爷施平出生于云南省大姚县,就读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那里与施一公的奶奶杨琳相爱并结婚。1935年1月5日,施一公的父亲在杭州出生,为纪念和怀念产后18天即牺牲的奶奶,施一公父亲遂起名为施怀琳。

民间资本建校,筹款总额逾23亿元

作为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之“新”最重要体现在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源的办学模式。

西湖大学此举也是借鉴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顶尖私立大学的筹资模式。这些私立大学一般由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而以校友捐赠为主的社会捐赠是这些基金会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也会给予支持为这些私立大学提供大量科研经费。

这一模式被认为有利于保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前述第四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施一公指出,和公立大学不同,未来西湖大学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对子女教育的支持计划均来自西湖基金会。

据西湖基金会2016-2017年报,2016 年基金会共与 12 位捐赠人签订协议,金额超过4 亿元人民币,实际到账金额为接近2000 万人民币。其中,在2016 年高研院成立仪式上,首批6 位创始捐赠人(捐赠资金在1亿人民币及以上)公开认捐。该6人分别为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642)董事长王东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300451)董事长葛航、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252)董事长黄昌华、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值得一提的是,施一公等人组成的“化缘分队”登门拜访的第一位创始人则是王东辉,而王东辉和施一公也是“旧识”。

2016年1月5日,荣之联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举行生物云学术交流活动。双方还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云实验室,荣之联公司董事长王东辉先生以个人名义,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捐赠了价值1000万元的高性能计算设备,用于实验室冷冻电镜及其他生物计算相关的科学研究。施一公为王东辉颁发了生物云实验室荣誉学术顾问证书。

2016年7月22日,清华大学新闻网于发布的“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背靠背发表两篇论文”新闻稿中,还特别致谢了王东辉的支持。刘旻昊曾对媒体表示,在施一公等人拜访的次日,王东辉便承诺捐赠西湖大学。

上述6位创始人开创局面之后,随着西湖大学的筹建加快发展,2017 年,西湖基金会继续开拓募捐渠道。截至2017 年底,西湖基金会协议筹款总额共约23 亿元,实际到账近8 亿元。共与50 位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其中21 位为协议金额超过1 亿元的创始捐赠人。

西湖基金会2016-2017年报还显示,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基金会2016 年度的12 位捐赠人只限北京和江浙两个地区。到2017 年底,50 位签订协议的捐赠人分布于江浙沪(18人)、北京(13人)、河南(7人)、香港(3人)、深圳(5人)、其他地区(4人)。其中,西湖基金会称,未来基金会会在全国范围内开拓筹资渠道,同时加强面向海外地区的筹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西湖大学的捐赠人,“河南帮”格外引人注目。施一公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作报告时曾透露,截至2018年5月中旬,西湖大学有28位创始捐赠人,其中9位来自河南。

外界将之和施一公本人联系起来。1967年5月5日,施一公出生于中国河南郑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9年,父母被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汝南县小郭庄劳动时,施一公也和他们一起住进了当地的牛棚。在驻马店度过11年的施一公曾表示,“我的家乡就是驻马店”。施一公直到1985年才真正离开河南、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生物系,成为清华生物系复系之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2018年6月4日下午,施一公曾回到驻马店,在驻马店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姚新文的陪同下,拜访西湖大学荣誉校董、鹏宇集团董事长朱新红并走访了鹏宇集团。施一公当时表示,“非常感谢新红对西湖大学的捐赠,我非常感动,对外面说是我驻马店的兄弟捐了1亿元。像新红这样对教育这么热心、有大情怀的企业家不多见。比新红有钱的人很多,但是他们真正投入到教育上的钱却非常少。所以很感谢新红,有同乡之谊,更有兄弟之情。”

另一位同样从驻马店出来、施一公的中学校友、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也是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校董。

60余位海外科学家归国加盟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将坚持“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生物学、基础医学、理学、前沿技术四个研究所为基础,计划组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理学院、工学院。

校区建设的同时,吸引顶级学术人才是西湖大学的同等大事。2016年7月开始,西湖大学面向全球开展学术人才招聘。截至2018年7月,西湖大学共收到来自全世界约五千份申请,其中95%以上来自海外,择优面试了227位,给出了89个正式教职邀约,67位科学家已经签约加盟西湖大学。

这批西湖大学的创校教师,分布在数学、物理、化学、工程、信息、生物、基础医学等学科,在各自研究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在10月20日也正式成为西湖大学理学院、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奠基教授。

在于9月8日举行的“2018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上,施一公透露,他希望,西湖大学10年以后的教师人数不超过300,但10年后的教师质量,不亚于世界顶尖大学。

除授课教师,西湖大学共有30余名的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即独立实验室负责人。目前公开的西湖大学PI中共有33人,年龄分布在1970年至1988年之间,其中80后26人,年龄最小仅的30岁。他们大多拥有国际顶尖高校的留学或研究经历。

按照规划,2017年至2021年为西湖大学初创期,无本科生招生计划,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220人;预计202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本科生;到发展期2026年,预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5000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000人,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规模达到300人。

对这些从海外顶级高校招聘过来的科学教,西湖大学将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根据具体情况,为入选者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够使其安心学术的协议薪酬和福利待遇。对于已获得国际一流大学教职职位的申请人,将提供同样或更优越的薪酬福利待遇。并且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同时,将视引进人才的实际科研工作需要,在实验室空间、团队配备、博士生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同时,西湖大学将协助解决住房问题, 或提供相应的住房补贴,为引进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问题等。

 在西湖大学的构想中,这些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将在国内获得更好的学术环境。在9月6日于复旦大学举行的“西湖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宣讲会”上,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表示,“人是最核心的。”至于这些科学家如何和西湖大学互相成就,将西湖大学在短时间内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学,许田说,“我们不会来复制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发展300多年了,你怎么可能说在短时期内复制一个做成世界一流?”

许田认为,“一流的人”加上“一流的平台”将成为西湖大学未来的利器。“耶鲁教授都是自己在那单干,多学科交叉就很难,这也是美国的普遍模式。我们会建20多个世界一流的平台,然后整合资源,来多学科交叉来促进。你们想要做的、以前没有办法来整合的,可以在西湖大学这个地方做到,哈佛也有做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到。”

基于上述想法,西湖大学在建的云谷校区将有一个独特的“学术环”天桥。学术环将把所有不同的研究教学大楼连起来,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旧的学校这样做太难了,新学校可以,我们学校整个校园设计都是学术环连起来,让搞计算机的人中午吃饭没有办法,肯定要碰到搞数学的人。”许田如此描绘学术环设计未来的意义。

西湖大学的授课教师也将与众不同。许田提到,“我们的课会要求除了自己的这门课,还要给其他学科去开课,开出来其他学科学生也要能够听懂。 这样的话,多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优秀。但听得懂还不是我们的唯一的要求,我还要想办法让他们感兴趣,这个才是最厉害的。”

截至目前,19名“西湖一期”博士研究生、120名“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均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秋季入学。目前,西湖大学主要经教育部批准,和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博士研究生的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在联合培养的复旦大学或浙江大学进行学习,学术科研活动则在西湖大学展开。毕业授予复旦大学或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西湖大学尚在“积极申请” 博士学位授予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