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一厘一世界 匠人匠心永传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所著《核舟记》,描写了一件古代微雕作品,其形其神令后世叹为观止。在荆州市非遗传承院,就有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微雕大师,他用双手肉眼,诠释着雕刻技艺的极限。

人们对于微雕的认识,大多都来源于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在显微镜下,王立平的雕刻精准无误,作品在斧凿间灵动传神。王立平幼年习书画,在接触微雕作品后,转行拜师学艺。

《释迦牟尼舍利塔——影塔》,是王立平的近年来的心血之作,也是一件微雕微刻组合作品。位于浙江省宁波的阿育王寺舍利塔,塔高0.46米,宽0.23米,内悬宝磬,中缀舍利。

经过几年时间,王立平终于创作出了《释迦牟尼舍利塔——影塔》,将原塔缩小为高25.5毫米,宽9.4毫米的微雕作品。但在近距离观察下,塔内的释迦牟尼像依然清晰可见,塔外壁画细腻传神,画中人物神态各异。

对于小的极致追求和其中细节的绝对刻画,是王立平的艺术追求。他所创作的《微雕楚乐编钟》就是一件以细致传神而闻名的艺术杰作。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长748CM,宽335CM,高273CM,上有六十五件青铜编钟,上有篆体铭文,钟座还有雕饰铜人。为了传神反映出这件楚氏珍品,王立平用了一百三十六个部件精心制作,六十五个编钟最大如米粒,最小不及芝麻。

作品最细微之处,在于钟座钩环,大小不过绣花针直径,这些零部件活动自如,其精巧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核舟记》云: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立平把自己的后半生事业放在了微雕传承技艺之上。国有重器,以命铸之;国有远梦,世代继之。不管是微小的艺术品,还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大国重器,其根源都离不开铸造者的匠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