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丨周江:心系扶贫挑重担

“未来路上,等待我的也许是荆棘,也许是指南针,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我要对未来有信心,因为我一直在努力。”2014年12月,周江从城南高新园党政办副主任转任扶贫办主任后,在他的新工作笔记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是真心想要为大家做点什么。”周江说,入户走访越多,这种想要改变村落贫困面貌的心情就越强烈。任职近5年来,他用4本厚厚的扶贫工作笔记,记录了每一天的驻村生活,也真实地记录下了一名机关干部成长为被老百姓拥护的扶贫干部的全过程。

勤学慎思  一路摸索定模板

各项扶贫政策、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系统管理和统计口径……翻开周江的工作笔记,这样的记录非常多。“由于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我对农业农村工作知之甚少,当务之急是学习充电。”周江说,这些年来,他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讲记笔记,并留下自己的工作心得。

在坚持自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周江也不放松对本级扶贫办其他同事、各村分管领导和专干、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的培训。通过一对一交流、以会代训、督办检查时重点解读等形式,高新园整个扶贫队伍的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大排查整改期间,周江发现部分村在排查基础信息时存在缺项漏项、逻辑混乱的情况,马上向上级建议在核实基础信息上坚持要素核查法保精准。“我与扶贫办同事一同加班加点至深夜,已记不清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泡面。”周江回忆,3个月后,该办对辖区272户917人扶贫对象做到全覆盖,确保了每户家庭实际、纸质档案、国网系统“三一致”。

在漫漫扶贫路中,周江一路摸索、一路总结,探索出在档案资料整理上“出模板”、在村组会议上“定议程”、在问题整改上“清单销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极大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和成效。

善谋实做  脚踏实地干出来

“对于脱贫攻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不仅仅只有走访记录,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周江在工作笔记中写道,要想做好扶贫工作,就得用心走进群众心里,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情况。

为了及时掌握扶贫的第一手资料,周江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推进扶贫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定期进村入户走访调研、督办检查、宣传政策,几年来足迹踏遍了城南每个村的角落,很快成了村民家中的熟人和常客,成了大家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朋友同事还经常调侃“找老周,田间地头。”

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走村访户,一篇篇工作日志的记载,周江对每一个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都很清楚,对脱贫攻坚工作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几年来,在认真做好扶贫办日常工作的同时,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基层的贫困群众。”周江总结道,扶贫工作做的好不好,不全在于基础台账是否完善、整改报告是否到位,核心在于扶贫对象“一有两不愁三保障”是否落实、能不能如期脱贫。

一户一策  精心制定脱贫计划

哪一户该发展产业,哪一户是因病致贫……周江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条条内容,这些内容全都与精准帮扶有关。“真正贫困的家庭往往既缺劳动力又没赚钱的门路,要领着这些人脱贫,需要扶贫干部大胆创新。”周江说,靠着笔记上的内容可以对症下药,帮扶到户,措施到人,确保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感谢周主任,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纪南村一组贫困户刘启贵说。建档立卡时,一家4口人,妻子长年在家照顾智残的小儿子,大儿子上大学,靠他一人种田兼打零工维持生计。2015年,在周江的建议下,刘启贵把责任田流转给他人,依靠木工手艺到监利闯事业,当年就尝到甜头,2016年顺利脱贫并建起了楼房,2018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万元。如今,刘启贵自己牵头拉起了装修团队,由“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样的帮扶,周江做了很多。2017年,在帮助纪南村制定脱贫措施时,他推荐了稻蛙综合养殖项目,并2次带领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到观音垱实地考察。到年底,荆乡源黑斑蛙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落地纪南村,一期投资100万元,面积23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6.6亩,前后聘用贫困户5人务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荆州区城南高新园扶贫工程的攻坚之年。今后我将更加踏实工作,不忘初心,勇挑重担。”周江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