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姐”!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凌晨去世,享年99岁

今天凌晨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

在北京去世

享年99岁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生于辽宁。因为饰演影史经典《烈火中永生》里江姐一角,她为几代观众所熟知。银幕上,她还曾饰演过《革命家庭》里的革命母亲周莲,《龙须沟》里的程娘子,《林家铺子》里的张寡妇。


她获得过很多荣誉,“最美奋斗者”,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等。



忘了我这个演员

永远记住江姐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于蓝饰演的江姐这一人物打动,纷纷给于蓝写信,向她表达敬意。

而于蓝认为,这是属于一个角色的荣誉,自己不仅形象上不太像江姐,而且江姐这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她也无法企及:“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我这个演员多了不起。”

于蓝始终认为,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能有愧于江姐,点点滴滴的事情,都会设想如果是江姐该怎么做。她曾经把别人给她的大笔片酬,转手就捐给孤儿院。于蓝说,事实上,所有的伟大牺牲都是江姐做出的,但今天人们把对她的爱给了我,我怎么承受得起。

在于蓝1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她在《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江姐的剧照;还有周恩来总理接见她的照片,照片上周总理正指着她向别人介绍:“她演了一个好妈妈!”周总理所说的“好妈妈”,是于蓝在银幕上塑造的另一个革命女性形象——《革命家庭》中的母亲周莲。



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

领会到自己从事一项神圣事业




如果没有走上演员的道路,或许于蓝会成为一名工程师。年少时想通过修桥筑路报效国家的于蓝,1938年奔赴延安后,因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被拉去演戏。


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启蒙老师熊塞声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
于蓝慢慢明白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她从事的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在自传中,她描述那时的感受:
"

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常幻想着,假如世上能有一座穿着蓝布旗袍和学生装的电影厂,没有金钱、世俗的污染,那我就会投身于它。当时认为这是梦幻而已,但有一天我真的穿着布衣和草鞋走进了这艺术殿堂。

"
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并贯穿了于蓝日后的电影生涯。



花甲之年再出征

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




除了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于蓝还为我国的儿童电影做出了突出贡献。1981 年,已是花甲之年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而一开始建厂的困难超出了她的想象。


“滴水成冰的严寒,简陋艰苦的工棚办公室,大难不死的病残之身……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挺不住的时候,我想着党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有人形象地描述她那一阵子的工作形象——“橡皮的脑袋,八哥的嘴,青蛙的肚子,兔子的腿”,形容她办事不怕碰钉子,能把人说的心动点头,能容纳千难万苦,恨不能一天跑八个单位办事。

最终,儿影厂在她的努力下建成了,还拍出了诸如《红象》《少年彭德怀》《哦,香雪》等影片。



不要叫我大明星

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我做出什么了不得的贡献吗?演员就是最占便宜。我们那么多人在摄制组里,起码有上百人,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江姐。你是不是就比别人贡献更大?一点也不是。别人同样贡献并不见得比你小,只不过他担任的那个职务,比如说就是拿道具,观众看不到。你不能那样去比,那样去衡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