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条全长188公里的环城森林。它于2002年种下第一棵树,2005年造林完成,是当时中国最长的环城森林,有人称其为“中华城市森林第一环”。
环城森林航拍图。(通讯员赵旋供图)
环城森林属于人工森林。但是,2019年起,这片人工森林开始了向近自然状态演化的进程。
乔木林,武汉林业发展公司工程师,是环城森林造林和演化进程中的一名亲历者。近日,跟随着他的脚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这片森林,近距离观察到跟他负有同样使命、一直在养育这片森林成长的武汉220名林业园林人。
11月14日,尽管立冬节气已过,但三镇仍沐浴在秋日的暖阳里。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湖塘相连,沟渠纵横……车行其间,恍惚春依旧,秋未了,冬仍远。
这就是人称“中华城市森林第一环”的武汉环城森林。全长188公里的绿环,有树木26种611万株,环抱武汉。
武汉林业发展公司工程师乔木林和同事们正在四下查看,对今年的白蚁防治、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效果进行评估。
2005年是这片环城森林建成之年,乔木林和同事们时常步行穿越林带,巡查林木生长状况。
2013年起,林业信息技术日臻完善,乔木林和同事可以利用护林员拍摄的视频远程研判环城森林状况,对远程不能作出准确研判的,再到现场了解,以期制定出正确并切实可行的抚育方案。步行穿越环城森林也就在那时停了下来。
然而,从2019年开始,乔木林和同事们再次开启了步行穿越环城森林之旅。与此前8次森林穿越不同,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护,其意图更是将这片人工植造的森林通过养育的方式不断近自然化。
武汉环城森林沿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两旁建设,2002年开建,2005年建成,全长188公里,宽200米,共有树木26种611万株。制图 马超
只有树林是不够的 城市需要森林
走进环城森林东西湖段,快到知天命之年的乔木林来到一棵樟树前,用胸径尺测量它的胸径,抬头观望树冠的发育。
“这片樟树林又长壮了!2005年我来的时候,它们的胸径平均只有5厘米。”乔木林边说边对着同事双手比划着,脸上露出笑容。他不断上下打量着,仿佛见到多年未谋面的老友。
在乔木林和同事们眼里,一个有森林的城市才是高品质的城市。一般情况下,森林的最基本指标包括连续面积在1亩以上等。
乔木林似乎天生与森林有缘。
乔木林和同事在环城森林中工作。(用手扶树者为乔木林,通讯员赵旋供图)
1971年,乔木林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农村出生。父母听人建议在名字中多用木字,所以为其取名“木林”。童年时,乔木林的玩具是树上落下的树枝,他的游乐场所则是一个有树的院落。上世纪90年代,乔木林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是林业经济管理,森林种植、生态价值研究都是必修课。
兜兜转转10年 林业高校毕业生回到森林
大学毕业后,乔木林却没有进入森林行业。
“那时候,大家对林业的重视程度有限,更看重工业、商业……”跟随着社会潮流,乔木林进入武汉一家食品公司,一干就是10年。
10年间,人们身边发生了不少事。1997年,黄河断流;1998年,继夏季特大洪水后,长江又出现了冬季断航;2001年,内蒙古旱情严重……种种迹象似乎在对人们发出无声的警示。
据《武汉年鉴》记载,1998年前后,市委、市政府提出“武汉创建山水园林城市”。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绿色武汉”行动计划。当年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市政府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市园林部门的专家,恳谈“绿色武汉”建设。
2002年1月9日,武汉市绿化造林动员大会召开,“绿色武汉”建设全面启动,环城森林便是其中一个项目。这项投资3.4亿元、功在长远的工程穿越江夏、黄陂、新洲、蔡甸、洪山等区,沿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伸展,宽200米,共占地5.92万亩。
环城森林内部。(通讯员赵旋供图)
武汉环城森林把武汉的自然森林资源、林场风景林以及历史人文景观(遗址)串联在一起,沿线形成十大生态功能区,分别是:黄陂古民居民俗绿色生态功能区,天河、后湖、盘龙城历史绿色生态功能区,东西湖田园风光、观光林业绿色生态功能区,嵩阳、九真山森林旅游生态功能区,中山舰历史与文化绿色生态功能区,青龙山、大花山花卉园艺生态功能区,龙泉山人文风景绿色生态功能区,九峰森林公园科技与绿色生态功能区,阳逻滨江滨湖生态农业、湿地与绿色生态功能区,木兰故里风景旅游绿色生态功能区。武汉环城森林“一线串珠”,在城市外围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保护圈。
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2005年,乔木林从食品公司辞职,进入林业,回归本行。
武汉环城森林是26种树木组成的家族
“你看,这是水杉,那边是樟树。”环城森林里,乔木林对记者如数家珍。
“能在城市交通线上培育森林,是好事,也是难事。”环城森林由稚嫩到成熟,倾注了武汉林业园林人的心血。
除了植林土地需要挤出来,更难的是树种选择。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统计,武汉市森林的优势树种是马尾松、栎类等,主要分布在黄陂、新洲的山区。
按照适地适树兼顾生态美学的原则,武汉林业园林人选择26种树木作为环城森林的栽种树种。它们是樟树、水杉、栾树、杜英、湿地松、柳树、槐树、楝树、女贞、桂花、柏树、枫香、乌桕、枫杨、广玉兰、红叶李、紫荆、紫薇、合欢、含笑、木荷、银杏、朴树、桃树、夹竹桃、柑橘。
水杉耐寒耐水,对污染物二氧化硫有抵抗作用。樟树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有着特有的清香,并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杨树高大、整齐,成林快,能吸收废气。它们是环城森林中的“主力”。
成林难,养林尤难。人工森林不比自然森林,特别娇气。
“城市人工林形成时间短,生态系统不完善。”百年树木,自然界自有一套自己的法则。缺乏完整生态,城市人工林遭遇病虫害的风险巨大。大面积纯林为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创造了条件。由于追求速效,人工林带密度过高、树种单一,为病虫害大面积流行创造了条件。一些原本不严重的病虫害在人工森林中却会暴发性流行。
2005年起,乔木林和同事们每年的冬季步行绕城耗时约1个月,目的就是防止病虫害流行。他们仔细勘查,防微杜渐,及早发现病树并给予医治。在他们的努力下,15年来,环城森林长势良好,未发生大的虫害。“夏天,我们主要是利用交通工具在林间道路上查看林木生长情况。除非特别必要,我们不会钻林子。夏天蚊虫太多,钻林子会被叮咬,人身上肿得厉害,而且林中湿度大,容易患湿疹。”林中绕城还有不少趣事,乔木林遇到过蛇在身旁游动、野猪从面前飞奔。“看到它们,都是近了怕,远了乐。”乔木林说,怕是人的本性,乐是动物的出现证明了森林生态在逐步向好。
经计算,武汉环城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15万吨、粉尘20.4万吨,生产氧气57.11万吨。
《2019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度全市植树造林2.8万亩,森林总面积达187.1万亩。
2018年,武汉市林业工作站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武汉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评估报告经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等专家评审认可。评估报告表明,武汉市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二氧化碳157.52万吨,释放氧气110.48万吨,相当于吸收了45万户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人均日消耗氧气0.75公斤计算,可满足403.5万人一年消耗洁净氧气的需求。
“环城森林的建设、成长是武汉森林发展的缩影。”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统计,武汉市几乎所有森林都是因人种植形成。18年来,这片环城的人工森林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绿色屏障,尤其占据了市中心边缘的部分区域。
克服人工缺陷 环城森林向自然森林演化
如今,武汉环城森林已成规模,乔木林和同事们开始了第二次步行环城森林的长征。
为了说明这次长征的意义,乔木林拿出一袋浙江楠的种子。
浙江楠是耐阴性树种,深根,抗风,自然高度3米—5米。
“我们把它种在环城森林里,看是否能生长。一旦成功,浙江楠和高大乔木间形成林间梯次分布,森林生态群落可以进一步丰富。”同期播撒的,还有耐阴灌木、耐阴花草种子等。乔木林和同事们想通过尝试种植新品种,完善环城森林的生态结构,减少人工抚育工作量,以期更少人为干预,让环城森林逐渐变得与自然森林一样物种丰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美好的自然从来都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妙在“杂”和“乱”。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是有关“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
乔木林说,“青山绿水”中的“青山”不是只有树,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乔木林所期待的人工森林近自然化,专业说法是对人工森林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式进行抚育,即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使人工森林物种丰富,逐渐更新到稳定的群落。它会解决人工森林生物多样性差、病虫害发生率高、森林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同时,人工森林近自然化所带来的丰富物种能为各种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最终让城市生态向好。
“近自然”成为越来越多林业园林建设的观念。正在建设中的雄安新区是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千年秀林’并不是说每一棵树都能活上千年,而是说尊重自然,形成一个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员工张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自然”是“千年秀林”建设时遵守的第一准则。
2018年6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元昌教授曾专程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讲授了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
把城市人工森林向近自然化转变,也是我国法律规定中蕴含的内容。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森林法》把总则第三条修改为“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是首次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森林法》,提示了指向未来的原则。武汉环城森林也理应遵守这些原则。
“这次步行环城森林,我们没有设定时间目标,就是边走边试,反复走,反复试,找出适合在武汉环城森林生长的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将其种在环城森林,使环城森林由人工森林向近自然化发展。”乔木林告诉记者,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是意义重大。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园林和林业局对武汉林业规划的思路包括见缝插林,在东西湖区汉江边、江北城市快速路、四环线下采取近自然化方式植树造林。
在乔木林身旁,公司负责人董炼和乔木林的同事一起,解决林带管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查看种子,确定每颗种子种植的具体位置。同事李新玉和刘成在一旁记录着这片森林的相关数据,详细记录环城森林向近自然演化的技术过程,为环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近自然演化总结经验提供数据支撑。
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林间。也许到来年,这里的树下、泥土中将会有一棵棵灌木和“杂草”拱出的新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