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时15分,我们迎来处暑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可见“处暑”也是“出暑”,明天是末伏最后一天,出伏后高温将有所消退,夏日的种种体验陆续写下休止符,新秋味道渐浓。
不过处暑后,武汉仍有可能遇上“秋老虎”天气,总体来说早晚温差逐渐增大,不似伏天那样整日暑热难耐,但真正感到凉爽通常要到白露节气以后。
长江日报,赞18
古人将处暑15天分为三候:
■ 一候鹰乃祭鸟。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万物开始凋零。
■ 三候禾乃登。
禾谷类作物稷、稻、粱等开始成熟。
处暑时节,武汉不少公园以及台北一路、巡司河街、宏图路等道路两旁的梧桐树上陆续挤满了一簇簇赭红、金黄的果实,它们的形态十分有趣:每根总果梗的末端有一个扩大的圆盘,盘的一周会垂下5枚小船样子的蒴果,“船舷”上缀着几颗黄豆大小的种子,种子滋味甘香,可以食用。
△ 梧桐树结果。记者李永刚 摄
在古诗词中,梧桐是具有初秋意味的植物,陆游的“梧桐滴雨夜初凉”,平添一份秋思。眼下我们期待几场秋雨,驱走暑热。
△ 紫阳公园的紫薇花。记者李永刚 摄
作为武汉市行道树之一,紫薇花仍在盛放,其花期从6月到9月,所以也有“百日红”的别称,盛开时清新芳香,色泽艳丽。
△ 山麦冬。记者李永刚 摄
山麦冬是一种在武汉公园、路边很常见的地被植物,正值花期,成片看去有些像浪漫的薰衣草。
处暑时,秋熟作物多处于籽粒形成或充实期。中稻在孕穗期,是对水分需求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充沛的雨水有利于籽粒灌浆,保证水稻稳产。夏玉米在抽雄吐丝期,是对干旱胁迫最敏感的时期,及时灌水防旱有利于提高穗粒数。棉花处于结铃吐絮期,所以民间有“处暑见新花”的农谚。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广生表示,8月上中旬是我省秋收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目前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下,要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水分管理,对中稻、夏玉米、棉花等作物进行热害防控。
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人们挨过三伏天,会对处暑后的新凉秋意格外敏感。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诗人仇远在《处暑后风雨》一诗中写的就是处暑雨后凉风入户,送来清爽秋意的感受。
宋代诗人苏泂写下“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夏与秋转换之际,这种舒服惬意的清凉感是千金都买不来的。
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金劲松主任医师提醒:处暑后,体内阳气开始收敛,口唇、皮肤开始觉得干燥,体内燥热。可多吃生津润肺、滋阴润燥的食品缓解“秋燥”,如百合、黄瓜、梨、核桃、芝麻、蜂蜜等。
炎热的夏季让人消耗太多能量,过了处暑,人体开始修整。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
金劲松建议每日22时前后入睡为宜,“早睡能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充足的睡眠可提高人体防御能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