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只有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结合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把高大上化为接地气、理论话语化为百姓语言,讲得出“鲜味”“甜味”“乡土味”,群众才能听得懂、听得清、听得进,进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罗田“移动讲堂”,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生产车间;省群艺馆曲艺宣讲声声入耳,快板铿锵、大鼓欢快、小曲悠扬;宜昌许家冲村顺口溜入脑入心,把当地方言串联成句……当前,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正在荆楚大地如火如荼进行。
基层理论宣讲,讲究“烹饪之道”。越是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越要沾泥土、接地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应该生动,对二十大精神的宣讲也应该生动。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回忆他在“抗大”讲党课时的情形:“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基层有基层的具体实际,群众有自己的日常生活,空对空的理论指导、滔滔不绝的单向灌输,必然听不懂、行不通,群众身体在场,思绪早就飞走。只有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结合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把高大上化为接地气、理论话语化为百姓语言,讲得出“鲜味”“甜味”“乡土味”,群众才能听得懂、听得清、听得进,进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理论宣讲不是为生动而生动,而是要精准对接群众的理论诉求、联系大众的生活实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党的理论从火热的实践中来,也奔着解决实际问题而去。理论的生命力是在实践中被激活的,一旦脱离了基层的具体问题,理论只会变得僵硬陌生,没有生机。要从现实情况、百姓视角出发,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针对基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解剖问题、对症下药,答理论之惑、解思想之渴、破实际之困。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宣讲承担着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使命,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从单一讲解到互动式讨论,从教学讲台到生活生产的现场,从讲出来到“唱”出来,始终围绕接地气、冒热气的要求去不断创新,理论宣讲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达到最佳的效果。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