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论文评上“正高级”?羊倌成了羊教授,这些新职业都能评职称

不要论文、不问身份

不报材料、不唯学历

不唯年龄、不专业限制

……

也能评上“正高级”

社会服务师、羊教授

田秀才、乡创客

这些新职业都能评职称

网约车司机也能评职称

李则宣打开绿色封面
展示他的职称资格证书
里面印着“中级社会服务师”字样
“这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

图片

约车司机李则宣展示职称资格证书(受访对象供图)
2022年初
吉林省人社厅
开展首批新职业(新业态)职称评审工作
得知消息的李则宣报了名
填写材料、准备面试答辩
他做好充足准备参加了考试
在面试答辩现场
遇到主考官询问的
“对网约车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等专业问题
他回答流畅、镇定自如
最终李则宣通过评定
获得了中级职称
“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了
公司还提出
职称将成为晋升的重要参考之一”
他说
“工作有保障、有前途
今后我还要努力申报更高级别职称!”

羊倌成了“羊教授” 

他要把这份事业一直干下去

“这是湖羊的饲料
秸秆、豆腐渣、大蒜皮
……
这些可都不能少”
在浙江省湖州市一家
养了2700多头湖羊的羊场里
项继忠一边演示、一边指导
工人配料占比该放多少
作为别人口中的“羊教授”
只要谈起湖羊
项继忠的眼睛里就会放光
2007年
在外打拼多年的项继忠
凑了15万元创业资金
回到老家湖州市埭溪镇山背村
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湖羊养殖场
可养殖场既没有工人也没有技术
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
他看书、查资料
参加“畜牧兽医”班
从最初的养殖门外汉
到如今的湖羊专家
项继忠从未间断学习
吸取别人先进的养殖理念
并运用到自己的生产中
2016年
他还参加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习并顺利毕业

图片

图为在羊场干活的项继忠(受访者供图)
“要把湖羊养好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们传统农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才能不断创新进步”
项继忠说
有了知识的助力
项继忠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
不断加强羊场软硬环境建设
坚持高标准科学养殖
如今
项继忠的羊场
成了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的实习教学基地
湖州农民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
还获得了浙江省
“美丽生态(3.300,0.02,0.61%)牧场”
称号等荣誉

图片

图为项继忠给湖羊检查“身份标识”(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
浙江省持续推动职称制度改革
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
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级职称
这些“农民教授”
为“三农”工作带来了新风
作为其中一员
项继忠在2017年
获得高级畜牧师职称
听到这个消息
项继忠感到很振奋
“现在做农民越来越‘体面’
我这个羊倌也有幸成了‘羊教授’”
他现在时常会到全国各地交流上课
为各地养殖户答疑解惑
项继忠说
自己养羊已经十多年了
以后不会改行
要把这份事业一直干下去

“农把式”喜领职称证

日前
河北省深州市
45名农民喜领技术职称证书
这是当地开展
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改革的
一次有益探索
打破了乡土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

图片

“能评上职称
这是对我们农民的肯定
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更足啦!”
深州市穆村乡南口村村民张玉武高兴地说
从事农业20多年来
他种过葡萄、蜜桃
发展过大棚水果
学过技术搞过经营
现在发展起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100亩
种植水果达17个品种
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图片

今年9月底

湖南省打破以往常规

采取以培代评方式

在湖南开放大学

“湖南省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基地”

举办了公益性

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高级研修班

专项调训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民学员

此次研修班培训考核合格者

经专家评审

59人被直接认定颁发初级职称

23名特别优秀者直接认定颁发中级职称

图片

获得乡村振兴农艺师中级职称的陈新望备受鼓舞

截至2021年1月

山东省已有2224名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评审取得职称

其中高级41人

中级626人、初级1557人

推进着“三农”发展,助力着乡村振兴

图片

刘玉东(左)、刘奎甲展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证书》和《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此后
吉林、山东、浙江
山东、甘肃、宁夏
湖北、广东、江西等地
试水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
甚至有不少职业农民已经评上“正高级”

图片

2021年1月20日,在南昌县幽兰镇青塘村蛋鸭笼养科技示范基地,何幼军拿出一本崭新的职称证书,他取得了农民畜牧师中级职称
职业农民
是乡村振兴中的“永久牌”主力军
开展职称资格评定工作
促使农民
从被动选择“身份”
向主动选择“职业”转变
不受“学历、论文、资历”限制
注重“实践、创新、贡献”
以实绩论英雄
让职称评审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职称评审不妨成为能力的公开竞技

职称是对一个人专业能力水平的认定,对应着荣誉和待遇,历来备受看重。职称制度、职称体系曾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出现教条、僵化乃至脱离实际的问题。特别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严重影响了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以论文为例,“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手术一千台,不如一篇SCI”等现象广受诟病。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职称改革,很多地方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要求,弱化论文权重,产生了积极效果。
职称评审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那应该以何为标准,以啥为尺度?如果不能尽快分门别类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全新职称评价标准、制度,职称评审可能还会徘徊在过去的制度惯性中无法脱身。有人在网络平台慨叹:“教师职称评聘论文不再是‘门票’,但仍然很重要,有论文者会先‘上位’,信不信由你。”湖北给农技“土专家”评职称、湖南给职业竞赛金奖选手直接评中级,类似举措之所以引发关注,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让人们看到了“立”的具体行动。
职称评审当然需要唯品德、唯能力、唯实绩。比如,很多地方推行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体现出职称评审鲜明的德行并重导向;有的地方“用专利成果、教案、病例等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有的“推行代表作制度”“质量重于数量”,还有的以技术革新成果代替论文,以技能水平代替论文,凡此种种都是崇尚实干精神、鼓励匠人匠心、夯实改革成效的积极举措。以重点突出、切实可行、简洁明了的评价方法,完善职称评审,才能让专技人才放下“包袱”、安心干事,才能让“板凳要坐十年冷”成为更多人的无悔选择。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彻底告别论文依赖,让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唯有如此,职称评审才能成为一场能力的公开竞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