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首次”!中国航天又向前迈进一步

中国首次组织的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21日在中国东部山东烟台附近海域圆满结束,16名中国航天员和2名欧洲航天员参加了训练。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真实海域开展救生训练,也是外国航天员首次参与由中国组织的大型训练任务

 

 

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训练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提供训练保障。

 

这次训练主要是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专项训练,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练航天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据了解,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安排的,设置理论培训、单项操作训练和综合训练3个部分,18名航天员按照3人乘组模式编为6个乘组,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和马蒂亚斯·约瑟夫被编入不同组别,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完成训练,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完成训练。

 

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等科目,掌握了海上自主出舱的方法与流程,熟悉了海上生存环境和救援模式,增强了与救援人员以及航天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

 

 

“海上救生训练非常重要。这次能够来中国和中国航天员一起共同完成训练,我感到非常高兴。”马蒂亚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来中国参加相关的训练。” 

 

据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通过训练,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方案、海上营救方式、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方法与程序设计的合理可行性、训练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为空间站任务应急搜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政府去年底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说,未来五年,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在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其中,航天领域人员交流与培训作为重点领域名列其中。

 

“这次训练也为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黄伟芬说,训练期间,中欧航天员都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优秀的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

 

2015年5月,中欧签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双方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在此框架下,2016年6月至7月,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航天员中心组织的洞穴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开展了务实的技术合作。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时,中国还邀请了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欧空局等机构的航天同行现场观摩发射,期间还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