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吸引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
【砥砺奋进的五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初秋的湖北武汉还是很热,却挡不住涌动回汉的人流。
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吸引了武汉大学校友小米的雷军、泰康的陈东升、中诚信的毛振华、融创的孙宏斌等。他们率领团队、带着资金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今年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回汉专场”签下投资989.7亿元。8月27日,武大校友专场签下1576.7亿元。留才、招才、引才、用才让武汉再次成为当下精英会聚的高地,“大学+”新模式也让武汉成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所向往的城市。
人才新政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武汉市紧紧抓住在汉大学生和在汉高校校友两大关键群体,创造性地提出“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目前,武汉市以“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通相关政策壁垒,积极营造起引才、留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在短时间内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简明、务实、高效、给力的具体措施已初见成效,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继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举行专场活动之后,9月17日举办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场,再次奏响“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强音。
承担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型城市试点任务的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
要实现中部崛起,首先需要凝聚人才。但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要创新出台一系列大学生留汉举措,用诚意,力争5年内将100万名大学生留在武汉。如何留下这些优秀的人才呢?陈一新的回答是,“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武汉市有106万名在校大学生,分布在各地的校友可能是百万级的数量,仅武汉大学校友就有40万人。这样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城市都不能比拟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认为,武汉的人才新政抓住了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点。
对此,武汉以担当囯家战略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为己任,将招才引智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列入“十项全局重点工作”之一,先后部署“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努力探索“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人才举措
凸显武汉效应
“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接力提出,引才留才用才环境不断向好,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壁垒渐次破除,为武汉赶超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首提全国开放无门槛大学生落户。今年,武汉放宽落户条件,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8月26日,陈一新在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大学专场活动现场,透露武汉近期将推出三大核心举措:首先在全国放开无门槛大学生落户;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率先出台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给大学生增加工资。
首开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大学专场,武汉成立了招才局和“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开启华中科大和武大专场,汪潮涌、陈宗年、龚虹嘉、陈东升、孙宏斌、雷军等校友悉数回归。
首设“市科研成果转化局”,武汉探索创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出台突破性政策举措,搭建科技转化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促进科技与资本、企业精准对接,努力把在汉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这个“富矿”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就地产业化,使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形成源源不断的现实生产力。
人才助力
武汉蓄势腾飞
自武汉向百万校友喊话不到半年,华中科大、武大已举办两场资智回汉专场活动,2500亿元,是半年内两所高校校友带回的项目投资总和。
“校友经济”模式已经诞生,借势借力、借资借智。在校友经济的强力推动下,武汉今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有望突破8000亿元甚至破万亿元,实现武汉发展的神奇一跃。
8.4万人,是半年内武汉市新办理落户数。今年1月至7月,全市共新办理落户8.4万人,较去年全年(5.6万人)增加2.8万人,较去年同期(3.6万人)增加2.3倍。其中,办理大学生落户4.2万人,较去年全年(1.8万人)增2.3倍,较去年同期1.4万人增加3倍。今年毕业的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周寅,放弃“北上广”工作机会,选择武汉中船重工凌久电子就业,他看重的是武汉的安居、落户政策,以及日渐便捷的交通、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80%,是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力争5年达到的目标。科研人员就地服务于汉,有效供给和转化了科技成果。12位在汉高校院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了专家顾问团,作为顾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抓住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要害,将大大加快科技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的步伐。”
小米武汉总部落户光谷,办公室装修从签合同到交付使用只用了5天。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回忆说,经过校友朋友圈的击鼓相传,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已经传遍每一个关心武汉发展的校友,带着对母校的依恋之情,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和他连夜相商,决定大力支持武汉发展。雷军说,武汉正在经历巨变。
“很难想象有武汉这样一座城市,能够创造这样的创举。”岗领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刚站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大专场的演讲台上激动地说。
“武汉市从人财物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者进行支持,这非常好。”在武汉华创会现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表示,今后将以项目为纽带,吸引更多全世界优秀人才来湖北从事科研和成果转化,将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技术带到湖北。
两院院士李德仁认为,精英、校友、院士、海归,这些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四方”着力、多措并举,武汉潜力无限,必将蓄势腾飞。
■短 评
一个“聚”字,意味深长
创新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作用,反复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个“聚”字,意味深长。聚是一种储备,更是一种效应,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人才资源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更倾向于向人才密集区流动,越聚越多、越用越多。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武汉首先把着力点放在聚才上,谋划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抓住了创新发展的关键。武汉的思路和改革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有开放的视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开放,首先必须是对人才的开放。武汉的“四大资智聚汉工程”,聚才对象包括新毕业大学生、分布在全国和世界的校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针对不同对象,推出相应的开放政策,既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又坚持广揽博用。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有创新的良方。武汉成立“虚拟机构、实体运行”的招才局、科技成果转化局,推出最宽松的大学生落户政策,与在汉高校合作举行“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武汉的这些聚才良方,针对的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痛点,抓住的是人才最关心的问题,真诚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是前提,用是目的。聚而用之,用而更聚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让人才在经济活动中展现才华,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武汉敏锐地提出“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这样,人才来了就有舞台,就能融入创新实践创新事业,就能实现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城市必然充满活力,蒸蒸日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