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陪了武汉60年,今天,全武汉人都在为她庆生!

今天,10月15日,

是武汉长江大桥的生日。

从1957年至今,

长江大桥陪伴武汉人走过60年。

一个甲子的时间,

武汉的江面上早已是大桥林立,

而我们独独对大桥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念……


今天上午,湖北经视推出

“喜迎十九大,点赞我的桥”

——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0周年特别节目。

演播室、湖北经视号轮渡上,

两地连线一起为大桥庆生!

一大早,江边的渡轮湖北经视号上

就聚集了近百位武汉市民,

一起为大桥庆生!



大桥之成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设一座跨越长江、汉水的大桥连接京汉、粤汉铁路”成为不少仁人志士的宏愿。但是,这一宏愿直至新中国建立才有了实现的根基……今天,中铁大桥局高级顾问、原中铁大桥局副总经济师余启新向我们讲述了大桥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终于开工建设。


柱桩联结过程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材料会先运回工地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大桥建设,唯“认真”二字!

钢梁架设


国力尚弱,不少民船自愿加入支援队伍,运送物资;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技术员被征召,加入这场浩大的工程。

钢梁架设


从立项到最终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吸引着全国的注意,国家领导人也前前后后多次到现场视察。


1957年9月6日,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建成但尚未正式通车,毛泽东前来视察。建设方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向毛主席赠送了一本《武汉长江大桥》画册,毛主席笑着说:“这本书印得很好,给了我,你们还有没有?”最终又将画册还了回来。现在,这本画册收藏在博物馆。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武汉市民纷纷来到武昌桥头庆祝,简直人山人海。


一架飞机从大桥上空飞过,撒下传单。现在,还有人记得传单上写着:“庆祝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是工人阶级的伟大胜利”!


同年,全国诞生无数名字中带“桥”的婴儿:大桥、建桥、国桥……


大桥之美



自建成之日起,武汉长江大桥就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历经60载寒暑,大桥屹立江中,衔龟蛇二山,是江上最美的风景。



黑白照片里的大桥,气势恢宏。


武汉长江大桥最宜从黄鹤楼上登高远眺,两江三岸尽收眼底,看滚滚长江东去,总能生出些旷古豪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下的大桥,于刚毅之中又添了一抹柔和。


晚上观景灯大开,大桥也能演绎光影妙境。


大桥之情



大桥之美,吸引了无数人带着亲友在此留念,在以后的60年里,成了不少人的念想。


1958年11月,雷锋乘车前往鞍钢,途经武汉特意下火车徒步走完长江大桥,感慨地说“这就是武汉长江大桥啊,这么长,需要多少钢铁啊……”并在桥下留下这张照片。友人回忆,这张照片成为雷锋一生最喜欢的两张照片之一,另一张则是他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


武汉市民陈巧云,年轻时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老公经常带着她到长江大桥上拍照,还带着弟弟去。可以说,大桥是他们的证婚人。今天,他们夫妻也被我们请到了湖北经视号上,一起为大桥庆生。


老一辈们将大桥当做恋爱圣地,现在的80后、90后把大桥当做拍婚纱照的圣地。


武汉市民刘菊艳就用婚纱照向大桥献上了生日祝福:农历9月17日,是咱俩的第5个生日,也是咱俩背后的这座长江大桥的生日!祝愿我们背后的长江大桥与我们的爱情长长久久!



熊雯,从怀孕到孩子出生,每年孩子生日都带她来大桥下合影,她希望这个习惯能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



有的武汉人每年都要带着亲友去一次大桥;有的每天走桥;还有的,每天都来到桥边的平台跳上几段广场舞……长江大桥,早已融入武汉的日常生活,成为这座城市天然的存在。



湖北经视号渡轮上,热心观众们为大桥庆生!


大桥之坚



在武汉民间,船撞上长江大桥桥墩不稀奇,把桥墩撞出损伤才稀奇!



据统计,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即使是长江大桥桥墩被油轮迎面撞上,桥墩也仅出现擦痕,船体倒是变了形。


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现已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大桥寿命延长,除了本身质量“扎实”,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同样功不可没。


一年12个月,有9个月就要专门除锈,养护工人需要一寸一寸地检查桥上钢梁,发现有锈蚀的地方,立刻用小铲铲掉铁锈,并刷漆。从1967年开始,每10年对大桥进行一次体检。如果发现路面有超过3毫米的凹陷或坑洼,都要第一时间上报修复。



大桥之坚,堪称传奇!


大桥之利



古往今来“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武汉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


报告显示,武汉长江大桥上,每天汽车通行量由建国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十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增加到148对。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在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已累计创造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再考虑到大桥促进的经济联系、城市融合、国家安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所带来的益处,大概已经不是数字所能表达的了。


武汉—东方桥都


“万事开头难”,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让中国有了在长江天堑上建桥的底气!南京、芜湖、九江……现在,长江中下游大桥已建设近百座。而武汉,也因桥梁数量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类型全,而被誉为“东方桥都”。


鹦鹉洲大桥


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白沙洲大桥


武汉桥群

……


于武汉而言,长江大桥早已不是那座冷冰冰的钢混建筑,而是一双将两江三岸握在一起的手,一条联系武汉与全国、与世界的纽带,一个沟通现在与未来的媒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