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发展医疗联合体 城区医联体大型设备共同使用

记者昨日(10月224日)获悉,根据荆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要求,到2020年底,医联体建设覆盖所有基层乡镇,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风险共同体,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今年10月底前,各县(市、区)完成辖区内医疗共同体方案制定;11月底前,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市直医疗机构和各县(市、区)人民医院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医联体指城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体、健康联合体等);12月底前,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已完成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医疗机构全部接入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与监管平台,各地县级医院与辖区内30%以上乡镇卫生院建立远程医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B超。

方便患者:城区医联体大型设备共同使用

推进城区医联体建设发展。在荆州中心城区,以市中心医院、市一医、市二医、市三医、市五医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成员,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为要求,建设发展中心城区紧密型医联体。在医联体内建立统一的医学影像、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等中心,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共同使用。龙头医院对基层转诊病人实行免挂号手续,优先专家门诊、优先检查检验、优先安排住院。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在各县(市)区域内,以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组建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内实现人员资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药品管理、业务管理“五统一”,全面推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专科联盟体建设发展。在全市范围内,以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精神病医院为主体,以各级相关医疗机构为成员,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优势组建全市特色专科联盟(中医中药联盟、结核病防治联盟、妇幼保健联盟、精神卫生联盟)。

推进健康联合体建设发展。推进石首市健康管理省级试点工作,组建石首市人民医院和石首市中医医院两大健康联合体,负责收集辖区居民健康信息,组织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为重点的健康促进,实施周期性健康体检,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等健康管理职能。鼓励其他县(市、区)开展健康管理试点工作,组建健康联合体。

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以信息化为抓手,大力推进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逐步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现代管理:统筹人员调配、医疗管理,实施“基层检察、医院诊断”服务模式

根据要求,荆州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组织管理协作制度,完善医联体组织架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制定医联体相关章程,确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管理制度,提高医联体管理效率。

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在医联体内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积极性。三级医院要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临终关怀服务,同时,要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宣教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医联体内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建立上下贯通运行机制。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人员调配、医疗管理、资源共享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运行机制。比如构建人力资源互通。医联体内按照“编制分级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原则,统一制定进人计划、统一公开招聘人员、统一管理工作岗位、统一人员薪酬待遇、统一考核奖惩政策。在全市各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在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多点执业登记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联体牵头医院结合地域特点和疾病谱,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适宜技术,特别是中医适宜技术,要为基层医疗机构预留门诊号源、特检通道和床位,方便基层转诊患者就诊。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有效遏制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现象。医联体内实行同质化医疗服务,各医疗机构间普通处方互通、药品耗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实施“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医护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技术诊疗规范,提升医联体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医联体内成立人力、财务、质控、信息、科教、后勤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中心,对相关工作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业务信息平台统一建设,促进医联体内诊疗规范化、服务便利化和管理精细化。依托荆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各医联体内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建立医联体内部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慢病管理、医保结算等协同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创新”服务: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签约医疗服务

荆州计划进一步规范患者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内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大力发展签约医疗服务,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各基层医疗机构要与上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明确转诊流程及双方责任义务。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服务能力的差异和手术分级管理等相关规定,在尊重患者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按照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有倾向性引导患者首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根据病情鼓励患者优先在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就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承担50%左右的门诊量,实现“小病不出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一、二级手术,承担40%左右的门诊和住院量,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县级医院开展1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三级及以下手术,承担10%左右的门诊和50%左右的住院量,确保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医;市级医院开展四级手术,承担50种重大疾病和10%左右基层转诊危急重症病人诊治量,对危急重症患者再转诊。

同时,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间报销水平差距,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适当付费的分担机制,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医保基金支付标准每年由人社、财政、卫生计生、物价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协商确定,动态调整。医保部门可根据当地参保、筹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就医费用等情况,确定医联体当年医保基金预算总额,由医联体负责承担辖区内城乡居民当年在县域内门诊和住院服务,以及按照医保政策规定的费用结算服务。同时,制定相应的总额付费的考核方式,根据考核结果对总额付费进行结算,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

(作者:记者王子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