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城市环境更优美——荆州市沙市区环卫体制改革巡礼

重创新,谋转变,争上游,是沙市精神不变的精髓。

今年7月1日,在沙市区委、区政府强力领导下,沙市区环卫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先进市场理念和雄厚社会资本的结合,让沙市区环卫作业市场踏上新征程。

这是一次革命,更是一次破茧。

环卫专项考核严格细致

新体制实行环卫作业一体化运作模式。即打破“计划经济”旧垄断体制,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优胜劣汰和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实现环卫作业精细化、科学化、市场化管理。

3个多月过去,带着破题使命诞生的新体制是否更具优越性?它给沙市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美了的不止环境,还有心情

时间,一天天流转;变化,一天天上演。“感觉以前的沙市又回来了!”今年73岁的胡德春老人声音洪亮,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而又欣喜的表情。在他看来,作为百年商埠、江汉明珠的沙市,就应该是这样“美美”的样子。

“美”源自一次变革,这次变革让沙市区主次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了100%,作业方式也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进一步推进。

进口微型扫地车作业

每天,两台意大利进口、与上海世博会所用同款微型扫地车都会活跃在中山、崇文辖区背街小巷上。这是浙江欣环卫公司购置的新设备。这家公司自今年7月份通过招投标程序进入沙市区环卫市场以来,就致力于将中山、崇文、关沮三个标段的环卫作业做出特色,做成亮点。

崇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坦言,自从浙江欣环卫公司接手后,无论是在环卫工人的管理、作业质量的提升,还是在作业设备的使用等方面,较以往都有较大的不同和创新。

今年55岁的黎世贵,是沙市区崇文街道环卫工人。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只负责打扫路面,现在不仅要管脚下,还要管树上、墙上、屋顶,凡是眼睛能看到的都要打扫。要不是有这些新机械设备,他们根本“扫不了”,也“扫不赢”。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人轻松了,效果明显了,我们干起来更有劲。”黎世贵高兴地表示。

据介绍,通过环卫体制改革,沙市区进一步规范了市场准入。按照《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费用定额》标准,严格对照《政府采购法》进行依法公开招标,经过专家资格审查、综合评价、现场考察、监督部门审查等环节,新引进浙江欣环卫、广东东莞等2家实力强的环卫公司,续聘金星、新一线、鸿图、锦城等4家作业优的环卫公司,彻底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现象。

这是一次交锋。新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旧垄断体制,引入社会资本,采取“属地为主、项目捆绑、综合作业、公开竞标”的方式,合理划分标段,依法招标,建立起优胜劣汰和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

晴川中转站

这是一次突破。新体制冲破了旧有体制下环卫投入不足瓶颈,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环卫投入体系。沙市区依据《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费用定额标准》,结合环卫作业范围、类别、重点工作等实际,进一步完善清扫保洁、快速保洁、垃圾收运、城市家俱清洗、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等环卫项目的经费投入系数,形成了依法合规、操作便捷、成本适当、覆盖全面的核算体系。

目前,全区现有垂直式垃圾中转站6座、水平式垃圾中转站5座,标准化建设公厕159座,拥有大型洗扫车、高压冲洗车、垃圾压缩车、微型扫地车等各类一线品牌环卫作业车辆605台。环卫机械化作业逐步成为主角,人力作业成为辅助。各环卫公司管理运行也得到极大规范,实现了作业区域职责明晰、垃圾处理能力增强、环卫员工考核严格、服务意识显著提升等多方面转变,进一步提高了环卫作业质量,赢得了居民一致点赞。

打破的是痼疾,解放的是思想

对于沙市区而言,环卫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而这一路的变革,也让沙市享受到了“思维一变天地宽”的畅快。

其实早在2008年、2013年,荆州环卫体制改革就曾有过两次向“深水区”迈进的摸索,但每一次都留下了一些痼疾。

2008年底,第一次改革时,市政府将背街小巷的环卫作业交由各区政府管理。但此次改革后,出现了环卫作业主体不明、范围不清等问题。2013年,市政府又将环卫作业全部下放至各区,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仍按照原有格局由各环卫改制公司作业。这些公司改制不彻底,作业固有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祛除痼疾,势在必行。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沙市区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谋划环卫作业体制改革。

在改革之初,为加强对环卫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沙市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区长挂帅指挥,相关单位具体落实,并成立公开招标委员会,采取“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方式予以推进,确保了环卫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多台作业车正在清洗路面

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沙市区环卫体制改革,就是一个漫长的蛰伏过程,这个过程浸润了沙市城管人太多的智慧与汗水。

在具体实践中,沙市区积极学习借鉴宁夏“以克论净”工作经验,加大机械化作业频率,在全市率先实行雾洒降尘作业、强力冲洗作业和借雨洗路作业,推行路段“平面作业、全程保洁”和社区“立体作业、深度保洁”新模式,作业覆盖率和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效率不断提高。建立了环卫作业“沙市标准”,对作业公司实行“2+4”质量考核,对机械化作业车辆实行GPS监管,严格开展目标绩效考核,环卫市场化淘汰机制逐步落实。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先主次干道、后背街小巷,先商业中心、后一般道路”原则,推行“严控区、严管区、规范区”三区管理,联合工商、食药、公安等部门开展“十乱”行为综合整治。以做实“门前三包”为抓手,同步推进垃圾上门收集,走出了一条“社区主体、部门联动、五员共治、共建共享”的“门前三包”新路子。

完善环卫监督考核体系。编制《沙市区市容环卫工作量化管理标准》,对涉及环卫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规范,突出量化与标准化的管理;出台《沙市区市容环卫工作检查考评奖惩办法》,试行积分制管理,通过聘请第三方进行日常监管等方式,完善环卫资产和市场运营监督考核机制,将发包付费与环卫服务质量相挂钩,实现环卫精细化管理。

……

立足既有基础,改革一触即发。

今年初,环卫作业招投标工作在沙市区启动。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6月26日,沙市区环卫作业招标合同签订和履约保证金收缴工作完成,中标单位与原作业公司顺利交接。7月1日,新招投标产生的环卫作业公司正式上路保洁。沙市区彻底摆脱了旧有的束缚,真正走在了全省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前列。

新体制彻底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按照“市区共担、分类安置”的办法,依法注销现有国有环卫作业公司,理顺理清改制职工劳动关系,科学核算国有资产设施设备,妥善安置改制人员,发放改制人员经济补偿金,办理过渡性退养、病退手续,职工社保、医保欠缴等遗留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雾洒降尘作业

今年,沙市区环卫作业总经费预算已增加至4400万元,环卫作业各项保障显著增强。中心城区环卫工人月工资平均水平已超过湖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赢得的不止是质效,更是发展

新体制,新要求,新高度。

10月的一天早晨,沙市区一位工作人员来到江津路段,对道路保洁情况进行例行检查。

她选择一处路面卫生相对较差区域,将随身携带的1平方米测量尺铺在路上,用小刷子将框内浮尘小心翼翼扫进一个巴掌大的铁撮箕内,再将浮尘倒入天平称重。

“6.12克,合格。”这位工作人员说道。

用数字说话、用数字评价是沙市区的创新之举。

创新推动发展,发展永无止境。以环卫体制改革为契机,沙市区为这座城市环境的优化带来了更多惊喜。

——环卫保洁水平实现新提升。深入推进主干道“平面作业、全程保洁”和背街小巷“立体作业、深度保洁”模式;在江津路、塔桥路等路段试行“双十”标准的“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加快推进北京路、塔桥路、红门路等垃圾上门收集,实现垃圾全流程收集“不落地”,全面提升环卫作业水平和质量。

——“以克论净”工作经验实践推广。在全市率先实行主次干道“平面作业,全程保洁”和社区道路“立体作业、深度保洁”新模式,城区21条主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社区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作业范围及职责边界更加明晰。沙市区环卫清扫保洁作业范围合理划分为11个标段。区城管局负责城区“五纵五横”等10条主干道、159座公厕、4个垃圾中转站。5个城区街道、立新乡和关沮镇按属地范围,负责城区主次干道和社区及7座垃圾中转站。

——政府监管职能不断强化。实行“管干”分离,建立环卫专项考核制度,常态化开展道路清扫保洁、垃圾密闭收运,绿化带、垃圾容器、公厕和中转站管养及安全生产检查等8个专项检查。实行“日查、周评、月奖惩”、发包付费与环卫服务质量相挂钩,做到环卫作业人员奖勤罚懒、按质取酬,环卫作业公司优胜劣汰、能进能出。

……

击水中流志未已,更向潮头展风帆。

“全面深化环卫作业体制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过程。”沙市区委书记刘辉萍坦言,着力提升环境卫生治理水平,实现环卫管理权限统一化、作业服务市场化、作业机械规模化、工作效率最大化目标,一直是沙市环卫事业不变的追求。这次改革的成功,只是将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今后,沙市区还将一如既往在谋划创新上下功夫,为着力推进“四个重振”、加快建设“四个沙市”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记者沈微 通讯员陈海燕 记者黄志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