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凡达”的3D到“比利·林恩”的120帧:影像革命如何开启未来电影之门?

  技术就像铅笔,在达·芬奇手里和普通人手里结果大不相同。

  总要有先行者披荆斩棘。

  11月11日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得主李安执导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美和中国同步上映。因其每秒120帧、4K解析度、3D立体拍摄的超高分辨率与帧频的画质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当镜头转到男主角的脸上,能看到他肌肤的质感、脸部微表情;随镜头踏上战地土壤,观众甚至恍惚觉得是真实地站在了集市街道上……这一次,国际知名华人导演李安用120帧的超清晰电影,突破了观众的视觉极限,把人们带入全新级别的影像世界。

  24帧的艺术,被称为现代电影的标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启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去掉电影工业革命的“光环”,电影人如何表达才能打动观众?

  回望100多年前,当卢米埃尔兄弟向人们首次展示短片《火车进站》时,有人竟因看到电影镜头吓得起身逃窜。如今,电影早已变成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2009年詹姆斯·卡梅伦导演凭借《阿凡达》,利用3D影像技术,把电影观众带入一个视觉新世界。3D是英文“3dimensions”的简称,中文是指三维、三个维度、三个坐标,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4K则是显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热度从2012年开始至今就一直有增无减。画质技术作为影像的核心要素,与3D、多屏互动等技术相比,给人们带来的不是一时新鲜感,而是从本质上提升电视的表现力。

  而120帧,指的是一秒之内有120个画面。一般电影都是24帧,李安导演这次一举将帧速提高到5倍,有业界人士称为“全新的影像革命”。

  李安在媒体采访时提到,电影画面近百年没有改变,随着电视和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人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再去影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将成为一种实验性探索,给未来电影带来新的可能性。

  在新技术下,人脸在我们面前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感变得更锐利。有几场戏废掉了不能用,是因为李安说夏天拍冬天的戏,不管怎么遮掩,都能感觉到气是热的。清晰度流畅度高了,一切都做不了假。

  “有人觉得搞技术就是很炫,搞内容就是要勒紧裤腰带。不是这样的。什么样的故事适合什么样的技术,这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正如一把开启梦想大门的钥匙,李安导演用跨时代的技术手段把观众领进这个世界,还有待于亿万电影爱好者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从“默片”到“杜比3D”,从胶片电影到数字化特效,电影创作正是因为与最新技术结合,才实现了艺术的不断提升。无论是3D、巨幕,还是新近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VR,观影体验乃至产业格局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好的电影必须有力量把越来越苛刻的观众吸引。好莱坞英国导演托尼·凯耶曾说:“我在影院看3D《地心引力》时,就有这样一只手始终按着我的后脑勺,看完电影我满脸泪水,并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感人,而是片中展现的技术成就开启了电影新的一页。”

  技术引导艺术形式的改变,而艺术则依赖着技术进步来支撑更好的创作。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在谈到其代表作品《地心引力》的诞生过程时说,自己从六岁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影就是一种坚持,在技术不断的探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出心灵的声音。”

  “电影制作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其核心是表现人性。”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谢丽尔·布恩·艾萨克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电影技术总是要服务于内容。中国对世界电影人都充满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既鲜活又有历史感,在这里传统文化和最新技术相互融合,成为通往未来的通道。

(作者:陈芳、胡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