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变化看江陵住房保障

1979年来,江陵从乡镇到县,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百姓住房来看,从平房到楼房、从筒子楼到一屋一厨、从大杂院到宽敞的小区、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十多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住房已成为40年来江陵人告别旧生活走进新时代的最好见证。

“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解放后,郝穴镇住宅特点为“50年代小平房、60年代外长廊、70年代房套房、80年代单元房”。到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多数住的是平房、筒子楼,80年代后开始出现单元楼,90年代则是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如今高层建筑超过60米的都有。“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在福利分房年代这一口号十分流行。回想以前,由于单位集中建房条件有限,许多单位分期分批修建了一些职工宿舍,但职工多,房源紧张是当时企事业单位的普遍现象,所以,论资排辈,分批分房成为改革开放后职工住房的一道风景。除少数有“职权”、效益好的单位能修建单元房外,“筒子楼”是当时最流行的住房方式:卫生间是一层楼共用,厨房就搭在走廊里,洗澡要么去集体澡堂子、要么就到楼道里公用的卫生间关起一格厕所门洗。直到80年代后期,部分条件好的单位开始修建单元房,也就是现在的还能常见的条式结构的住房,但基本以两室一厅为主,只有少数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可以分到100平米以上的大房子。但当时的住房,基本没有采光、通风、保暖隔热这样的概念,也很少有房屋经过专业设计单位设计,大部分住房就是简单的客厅在中间,卧室分两边的简单格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房屋的总体布局大多是行列式的,到处都是一排排的板式住房。大多数面积在几十平方米左右,为4~6层之间的多层建筑,保温、隔热性能远远低于目前的新建住宅,而且住宅所在小区绿化也较少。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房屋基本上就是这样,即使是私房,它也摆脱不了大环境的影响,户型设计和用材也差不了多少。这样的住房只能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不会使人们住着有舒适、顺心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一个家庭拥有多套住宅已不是新鲜事,不少家庭将原来的住房出租,到环境较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新小区购买第二套房。进入21世纪,我县的楼越建越高,小高层、高层、复式楼在不少小区出现,绿地也越来越多,小区的绿化率加大,景观也越来越好。近几年,建的小区,配套越来越齐全,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客厅的落地推拉门,将室外小区园林绿化尽收眼底;窗户是塑钢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都很好,还漂亮、节能。此外,大多数市民买房考虑到小区周围的环境,小区绿化、健身场所、学校、商尝超市、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奥林花园、江景豪庭、玉带园、中央半岛等现代小区的建设,市民居住环境及居住空间品质得到提升;我县自2008年启动住房保障工作以来,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多种住房保障方式,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6129户,新建和改造住房面积76.95万平方米,惠及民众约1.5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我县采取新建和回购方式在城区共建设康民小区、双叶小区、利民小区、大市场小区、建设小区、惠民小区、易沟子、荆洪路、金港国际9处公共租赁住房1650套(户型40-70平米)9.05万平方米(户均54.8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使得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居梦得以实现。  

住房消费方兴未艾,城乡居民居住质量不断改善。从近20年情况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改善更加明显,加之物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住房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住房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向宽敞舒适转变,许多家庭做到了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