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愿意放下手机,捧起一本书?近日,某公司发起了一项“丢书大作战”活动,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顺风车里“丢”下了一万本贴有活动标签的各类书籍,“捡”到书的人可以就地阅读,也可以拿走阅读,并持续分享与传递。
创意虽好,效果却有点尴尬。活动方的初衷是期盼通过“丢书”让人们在忙碌中邂逅一份美好,嗅到电子屏外的丝丝墨香,从而找回对深阅读的热情。但是,很多地方却出现了“丢”的书无人问津、被当垃圾清理的情况。有人据此质疑,这一包裹着善意的活动,本质上还是一场秀。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明摆着的事实,却戳中了当下不少国人不爱读书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国民,我们为什么对读书热情不高?一些调查勾勒出了普遍理由:“工作忙,没时间”、“没有读书习惯”、“不知道读什么”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数字信息洪流的冲击之下,人们原本就不多的读书时间正渐渐被侵占。诚然,我们不能把数字阅读简单地等同于浅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通过手机获取的更多是吐槽、杂谈、八卦等碎片信息。郁达夫曾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书遭冷落、浅阅读盛行,势必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国人思想境界的难以提升。
读书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慢功夫,当然不可能通过“地铁丢书”的方式一蹴而就。在“注意力”成为稀缺品的当前,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呼唤更多有创意的社会活动。近些年,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阅读季”成为北京文化新名片,“政府推动、专家指导、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让各区掀起了一个个全民阅读高潮;陆续开张的24小时书店,密密麻麻的读者留言墙传递着阅读的力量,也用阅读点亮了城市文化之光。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仍显不足。真正让读书成为一种无须再刻意倡导的习惯,我们任重道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拨动很多人的心弦。实际上,即便身体没有上路,心灵也可以走向远方,眼前的书籍就有我们向往的诗意与静好。从自己做起,从此刻做起,当我们对阅读的热爱就像意大利人爱咖啡、古巴人爱雪茄一样流于自然,我们就会书香随身,我们的社会就会文化味十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