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龄办近日发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孤寡老人将达到1.18亿。失能、高龄、孤寡……种种现实问题逐渐浮现。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
流动老人、孤寡老人的群体日益庞大,种种现实问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浮现,老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医疗住房难得保障等现实难题亟待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基础保障与更多的关爱。
老伴无法相伴,为晚辈咬牙坚持
子女在城里安家落户,父母进城照顾孙辈是不少流动老人进城的最主要因素。《报告》显示,为照料晚辈而流动的老年人口占流动老年人口总数的43%。
在重庆市渝北区北城国际小区里,每天下午都能看到很多老人推着婴儿车在院子里散步。来自湖北省孝感市的58岁的王芳(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从女儿怀孕开始,她就来到重庆生活。王芳说,现在的孩子们负担重,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照顾,肯定不行。按计划,她要一直照顾小外孙到3岁,到孩子上幼儿园了才回去。她老伴一个人留在老家生活,有空了就来看看外孙,原因之一是丈夫不习惯这里的生活,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女儿家住不下。
王芳感叹:“现在照顾小孩太累,从奶粉的选择、冲泡到碗筷的消毒,都有要求,我一辈子都在农村,特别不习惯。我快60了,身体毛病也不少,可为了帮女儿,也得咬牙坚持。”
进城养老很寂寞,享福or受罪?
养老也是老人流动的一大原因。与自行异地养老的老人相比,有的老人为与子女团聚来到城市,却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当地生活。71岁的老人许守业有个在重庆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前年他老伴去世后,儿子将他从河南新乡农村老家接到重庆养老。
小区有不少的老人在打牌、聊天,许守业却很孤单。老人说,重庆话他听不懂,在这里没朋友,整天就跟坐牢似的,现在都不愿出门了。“儿子也不愿意我出门,害怕我走丢,整天待在‘鸽子笼’里,把我都快憋出病了。”两年来他每次提出要回老家,儿子都跟他发脾气,说他不会享福,回去了让老家人骂他不孝。“你说这是享福还是受罪?”
与本地老人相比,流动老人没有自己的亲友圈,生活范围很小,不少人感到孤独寂寞。今年68岁的山西人胡丽萍说,进城后生活有些憋屈,生活习惯和年轻人格格不入,矛盾反而多了。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生活更充实
在流动老人大军中,不少人或出于经济考虑,或出于充实生活目的,在异地重新寻找工作。68岁的张坛秀当了一辈子裁缝,前些年逐渐退下休息,不服老的她主动提出到儿子在广西贺州市区的早餐店里做事,每天早上到附近农贸市场采购食材,有时候还帮忙收拾碗筷和收银。
“虽说在老家也能跟邻居串串门、聊聊天,但儿子除了开店,平时还要忙别的工作,再说我现在身体也还算健康,所以就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哪天真要彻底闲下来了,那才真是‘活受罪’呢!”张坛秀说。
68岁的张国辉从公务员系统退休后,又到亲戚办的日化企业担任财务总监,经常往返外地协调事情,乐此不疲。“退休以后闲得心慌,到企业做点事情算是发挥余热吧。最主要的是,这样才觉得自己还没有被这个社会遗忘,充满精气神地活着。”
关爱老人需形成合力三管齐下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邹顺康认为,大多数流动老人的生活都比较孤单,甚至孤独,一些流动老人的异地生活会遭遇就医、社保等问题。
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切实行动,如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将地区社保普惠到流动老人群体,尽快打破地区壁垒,实现异地医保等在全国的“联网、联通、联动、联保”等。
另一方面流动老人与子女要加强沟通。年轻人与父母相处要多讲孝道,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多一些陪伴。
此外,也要制定适当的社会服务方案,加大对这些家庭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提供相关服务,将这一群体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范围内。类似“志愿1小时”的公益活动就不错,志愿者与老人结成爱心对子,每周为老人提供一小时的志愿服务,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按摩、给老人帮忙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