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连续三年监测无果后,科研人员今年在长江葛洲坝下江段终于发现野生中华鲟产卵活动。昨日(11月24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宣布这一消息。
当日上午10时许,在葛洲坝下游约400米处,科研人员像往常一样拉起网具采集中华鲟卵。一小团粘在一起的黑灰色颗粒物挂在网上,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拨开水草仔细辨认:“是中华鲟卵!终于找到了!”
姜伟介绍,野生中华鲟正常产卵期为每年10月至11月,上次监测到其自然产卵是在2012年11月中旬。而随后的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科研人员都未在葛洲坝下游的传统产卵场里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行为。
今年11月开始,中华鲟研究所在葛洲坝下江段展开中华鲟繁殖监测工作。11月18日以来,伴随着降温,科研人员及时加密布设网具,昨日(11月24日)终于监测到中华鲟产卵。姜伟介绍,根据鱼卵发育情况推断,产卵时间为11月24日凌晨。
姜伟说,再次在葛洲坝下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对于传统产卵场是否已经丧失“产床”功能,甚至中华鲟是否已经无法自然繁殖的担忧,证明葛洲坝下依然具备野生中华鲟繁殖的自然条件,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并未中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成,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1981年起,相关科研机构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开展监测。
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