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地面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首次公开亮相

本报记者  余建斌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状态良好。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

航天员在天宫二号里进行机械手操作实验。

本报记者 李 舸摄

在期待中,景海鹏和陈冬神采奕奕、脚步轻松地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两名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在结束33天太空飞行后首次公开亮相。返回地面20天,尽管还没完全解除医学隔离,但两人状态良好,并和航天员系统的科学家一起“盘点”了此次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的收获。

要经历三个阶段的恢复,直到明年6月左右结束

景海鹏、陈冬的太空之旅是从10月17日7时30分启程,在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后,他们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在轨驻留。

在太空生活了一个月后,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分离,景海鹏、陈冬踏上返回之旅。随后在11月18日14时07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景海鹏和陈冬平安落地,当时检查表明身体状况良好。随后,他们由直升机直接从落区送回位于北京的航天员公寓进行医学隔离。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说,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隔离恢复。在隔离阶段,他们的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

黄伟芬说,一般而言,结束太空任务回来的航天员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的恢复。以景海鹏和陈冬为例,第一个阶段是为期3周的隔离恢复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为期1个月的恢复疗养阶段,第三个是医学恢复观察阶段,一直到明年6月左右结束。

在为期3周的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按摩、理疗保健、药浴、中医药调理、肢体活动、散步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从航天员恢复情况看,这些措施都是科学有效的。当然,在隔离恢复阶段,航天员也并没有完全闲着,他们还进行了任务总结,参与了10余项在轨试(实)验数据采集等。

在隔离恢复期结束后,景海鹏和陈冬就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疗养期间的活动更加丰富,也是继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会安排按摩、理疗保健、体育锻炼、水中运动疗法、核心力量恢复训练、休闲娱乐活动、心理放松调试等活动,让饱受太空失重之苦的航天员身心状态得到全面的恢复。

太空中能吃上肉丝炒面、土豆烧牛肉,还有水果罐头和零食

“感觉这次飞行,在工程技术方面非常安全可靠,包括火箭、飞船、天宫、航天服、训练管理、衣食住行。这33天来我们吃得很好,大家可以看到。所以说从工程技术方面,我感觉比之前有很大改善,很大提高。”

第三次进入太空的景海鹏称得上是目前飞行经验最丰富的中国航天员,再次能透过飞船舷窗看到太空和地球之间的天地线,看到地球上大海、山脉、陆地的壮美景观,仍然让他非常激动。景海鹏说,这一次太空飞行比以往更加舒适,在轨的娱乐休闲也比以往更加丰富,“感觉完全像在太空生活一样”,充分享受和体会在太空的乐趣。

景海鹏说,航天员系统的营养专家为太空饮食下了很大功夫,菜谱5天不重样,不仅能让航天员吃饱还能吃好。从肉丝炒面、绿豆炒面等主食,到排骨、土豆烧牛肉、什锦蔬菜、西红柿鸡蛋汤等菜品都十分丰富。此外还有各种水果罐头和蟹黄蚕豆、巧克力等各种零食。

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陈冬有很多难忘经历,并且印象深刻,“第一次感受太空的漂移,身体就像羽毛一样很轻盈,第一次在太空上看到日出日落,真的是特别的美。还有我们带上去的种子,在太空里发芽了,看到种子一点点发芽成长,心里非常高兴。”

一开始陈冬还不太习惯失重时,常常有劲使不出,但稍一使劲又容易过,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去寻找限制带、限位器等固定身体的工具。但在适应失重后,陈冬的行动就不需要限位器的帮助,也能跟景海鹏一起进行翻跟头比赛。

作为任务指令长,景海鹏对陈冬的评价是“非常满意,打100分!”在地面训练时,陈冬没有出现过一丝一毫的差错,在天上也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实现了零失误零差错。

33天的太空飞行属于国际航天界公认的中期驻留,同时,这次在轨试验和实验项目非常多,需要航天员参与的就有近40项,两人默契配合圆满完成了任务,解决了不少难题。

比如,太空跑台束缚系统类似地面的跑步机,是未来空间站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防护设备,在地面无法验证效果,需要航天员在这次飞行任务中去帮助验证。前两次验证中,景海鹏和陈冬不仅没有在跑台上“跑起来”,连“走”也走不起来,他们顿时感到有了压力,怕让科技人员的心血白费。在后面一次验证中,景海鹏无意间做了一个仰头的动作,找到了灵感,最终在陈冬的帮助下成功验证了跑台的各种速度挡位,能够在太空中使用太空跑台轻松自如地“跑”起来。

如果未来空间站需要航天员呆上半年之久,技术上也能保障

两位航天员首次突破30天的在轨驻留任务,对整个航天系统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为将来实现长期载人飞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黄伟芬说,这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果和收获。

一是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任务,出色的表现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总体实力。

黄伟芬说,景海鹏和陈冬可谓身兼数职,他们既是工程师,又是医生,还要当好“菜农”。

在任务中,景海鹏、陈冬很快适应了太空环境,顺利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任务,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航天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在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知识储备、生活照料、在轨维修及问题处置等方面的经验。陈冬有过太空飞行经验后,也使得中国航天员队伍总体实力增强,为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是通过这次飞行任务检验,证明了太空驻留的保障措施有效,这些措施将用于未来长期飞行任务保障,为未来长期飞行驻留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天员在轨驻留状态非常好,吃得好,睡得香,生活愉快,工作出色!”黄伟芬说,通过各项数据看,充分表明作息制度设计、工作负荷把握、工作程序安排、医监医保、失重生理效应防护、营养健康保障、心理支持等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三是面向未来的长期飞行,在轨验证了长期载人驻留健康保障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比如太空跑台束缚系统、超声医学影像技术、心理舒缓系统、天地远程医疗系统,以及交互式电子手册、脑机交互技术、植物栽培关键技术等等,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黄伟芬说,空间站时代,长期飞行任务如何设计更高效,这次飞行任务的经验将成为重要的依据。

四是顺利完成了所有的在轨试验、实验、演练、航天器巡检、科普活动等任务,其中包含航天员系统四大类16项与人的健康保障和工作有关的科学实验、技术试验,获得了宝贵数据和经验,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景海鹏和陈冬这次顺利地完成飞行任务,可以说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和具备了航天员长期保障能力。“如果未来空间站需要航天员呆上半年之久,我觉得也没问题,我们有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保障。”黄伟芬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