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种草能减轻病痛、抚慰情绪,还能增寿 园艺可以成为你的“医生”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教授 李树华 本报特约记者 林寒

闲暇时,您不妨在庭院或阳台上种种花,拔拔草,静坐一会儿……中国自古就很尊崇用园艺陶冶性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以描写恍如仙境的田园生活而著名。科学研究发现,从事园艺除了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技能、保证食品安全外,还有一项极大的好处:影响健康。

  园艺能强身,也能治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教授李树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普通大众认为的“园艺”是指与园地活动有关的工作。常见的家庭园艺形式有养花、插花、制作盆景等;而专业上将通过植物栽种与园艺操作来保健身心的方法称为“园艺疗法”,是协助减轻病人病痛、抚慰情绪的有效方式。园艺活动的养生作用已被医学界所认同,它不仅有助于调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还有利于身体健康。美国园艺专家苏珊研究发现,普通人从事园艺活动1~1.5小时,对身心有所改善,3个星期后明显提升健康水平,18个月后有助往长寿方向发展。 

对普通人来说,有研究称,每天做半小时园艺堪比进健身房,不但能燃烧更多卡路里,还能使人心情愉快。适度园艺和散步,可以将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减少一半,平均寿命增加7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曾调查过2000人的园艺活动体会,80%的人认为园艺改善了他们的体质,60%的人认为做完园艺后身体好像充过电一样,另有53%的人说,做过园艺后心情变好了。改善体质的具体表现包括,前臂肌肉收紧、大腿收紧、臀部收紧等。可见,园艺对人健康水平的提升大有益处。 

有关“园艺疗法”的功效,李树华介绍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说,日本北九州市西野医院是一家主要治疗老年病的康复医院,那里住着26位84~106岁不等的老人,他们在此治疗了6年。有意思的是,恰好有一半数量的老人喜好园艺操作,另一半老人更倾向于室内活动。长时间监测他们身体状况的院长西野宪史发现,喜好园艺的老人中没有一人患老年痴呆,而另一部分人多多少少都出现了些老年痴呆的症状。 

园艺疗法与人们自发亲近自然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在李树华看来,前者适合的对象除了希望预防身心疾病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正常人群外,还覆盖身心已存在某种障碍,需要进行恢复的人群。目前,大体上来说,园艺疗法包括治疗性的庭院设计和含操作内容的园艺治疗活动,比如艺术品及手工艺的制作、团体活动、远足及郊游、室内栽种、户外栽种等。

  园艺活动尚未普及大众

不管是从事园艺活动的普通人,还是需要“园艺疗法”协助治疗减轻痛苦的特殊人群,李树华认为,目前公众都缺乏对园艺活动的认识和了解,甚至缺乏概念,并不知道它对健康的好处,更不清楚园艺疗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患慢病的老年人是可以通过园艺活动达到治疗目的的,但很多老人并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和习惯。 

此外,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上班族多数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就算爱好园艺活动也无暇顾及,更别说主动尝试和坚持了。而且,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地面留给绿化的空间越来越少;城镇居民住宅空间有限,绝大多数都没有独立的院子,加之居民对屋顶、室内、阳台等零星空间或区域利用较差,导致园艺活动不能真正融入到生活。 

相较于美国、日本这些园艺疗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国内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园艺疗法专项园和人才都很缺乏。园艺疗法所需场地与普通花园有很大区别,它需要针对不同的治疗人群,在植物种类、景观设计、空间私密性和安全性方面有特殊设计。

  把园艺融入生活

李树华说,要将园艺活动推广开来,首先要把园艺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家庭主妇出门购物、买菜时顺带买点鲜花、盆栽,学学插花,用花装饰餐桌、客厅,将这种习惯慢慢融入到生活中,或者利用植物、花卉等美化庭院、屋顶、阳台或室内等有效空间,营造出园艺的氛围。在日本,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有这样的习惯。 

其次,培养儿童、老人的园艺意识,养成从事园艺的习惯。在家可以为孩子准备植物小菜园、花卉小园等;学校也要重视这方面活动的开展。老人退休后时间比较多,家人可为他们购置一些盆摘花卉,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老人在阳台或院子里开辟个小花园,养花、种植盆栽、种菜等。上班族则可以在办公室养点绿色植物、花卉,学学插花等,以调节工作环境和陶冶身心。周末、假期时,携带家人多去郊外走走,感受自然。 

最后,政府可针对性建造园艺治疗园,培养专业人才。像美国西雅图的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烧伤医院、精神病院等医疗机构,内含的园艺治疗园都各有特色。在日本,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政府建有五感花园供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享用,以刺激人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官,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