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元就能买同事11项信息 我的隐私到底谁做主?

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个人隐私究竟能泄露到什么地步?

 

近日,有记者暗访网络黑灰产业链服务商,证实700元就买到同事行踪。包括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境记录、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银行记录、驾驶证记录在内的材料,统称“身份证大轨迹”。

 

只要一个身份证号,从名下有几套房几辆车、多少资产,到何年何月何日某分某秒和某一个人在哪里开了房,都会被完全暴露;仅需半小时,通过手机定位就可以获得你的实时位置,经纬度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的那种。只要留下痕迹,你的信息就会完全“裸奔”。

 

 



△查询开房记录总览:可提供入住人员姓名、性别、证件类型、住址省市区、入住时间、退房时间、旅馆名称和旅馆地址区划。

 

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服务商向记者提供网址及账号,称只需要发起订单,指定其为接单人,即可进行交易。

 

 

公安部回应:延长专项打击行动

针对相关调查内容,公安部13日做出回应:

 

称为进一步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2015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犯罪,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也是犯罪,也就是说购买公民个人信息是犯罪。公安部网安局决定将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项行动延长至2017年12月底。此外,多地公安机关已与相关调查记者取得联系,表态将积极核实报道披露的违法线索,并已展开调查。

 

信息泄露猖獗 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各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曝光,我们的个人信息似乎已经被放置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被随时提取。

国内首份基于百万问卷调研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揭示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调查显示:

 

  • 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焦虑

 

 

  • 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骚扰密度与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程度成正比

 

 

 

  • 超过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数据来源:《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和封面智库联合发布

 

700元就可以完整掌握一个人的“身份证大轨迹”,到底是谁在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为何在国家一再打击的情况下,信息泄露的行为不但没能被遏制住,反而泄露手段还在不断升级?不法分子为何这么肆无忌惮?我们的隐私难道注定要“裸奔”吗?

 

央视评论:我的隐私 能否我做主?

 

700元就能买到大批量的个人信息,记者调查的结果让人不寒而栗,然而这样的现象却是残酷的现实。“徐玉玉事件”后,保护公民信息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打击电信诈骗的这场战斗,假若没有公民信息保护来保驾护航,注定将无法获得胜利。

 

 

保护隐私第一步 堵住公民信息泄露的源头

 

没有人会穿着内裤在街上奔跑,然而从公民信息保护的视角而言,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裸奔。700元就能将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一网打尽,交易价格的低廉和可能给当事人造成的巨大损失形成鲜明对比。更让人担心的是,当我们的信息泄露出去的时候,谁泄露了我们的隐私、个人信息又将会被用来做什么,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在明处,而拿着我们公民信息的作恶者躲在暗处,谁能确保我不会成为下一个徐玉玉?

 

在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奢望能够远离世界,让自己的信息处于绝对安全状态。然而,合法记录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和商家,能否用点心,保护好我们的信息。近日,笔者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国外某大学的邮件。邮件提示笔者,因黑客攻击,学校的服务器部分数据可能泄露。由于笔者十四年前曾经申请过这所大学,尽管未被录取,但相关信息记录在案。因此,学校第一时间提示笔者要注意个人信息动态,有问题第一时间与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这封邮件让人慨叹,当年的电话、住址等信息早已改变,根本没有留存的必要,但学校依然认认真真地保护着这些“财产”。联想到近日一家电商数据和用户信息大量泄露后三言两语的表态,让我们对持有公民信息的商家和机构,不由得不担心。事实证明,嗜血的苍蝇往往喜欢从伤口入手。保护公民信息的第一步,恐怕就是堵住信息泄露的“伤口”。

 

 

谁有权利向居民索要个人信息?需要标准规范

 

在今天的社会中,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提供身份信息,什么样的情况无需提供,缺乏有效定位。有时,去高档小区走亲访友,门口的保安还要查验一下身份证并进行登记。这样的做法是否真有必要,他们能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吗?究竟什么情况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什么情况无需提供,法律尚无界定,一切全看商家和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对于持有公民信息的机构而言,假若泄露了公民的信息会有怎样的惩罚,亦是模糊。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图自视觉中国

 

个人信息被贱卖 法律必须发威

 

近年来,法律对于保护公民信息,有了诸多规定。然而,众多的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之中——《网络安全法》、《刑法修正案》、《护照法》、《居民身份证法》、《民法通则》等等,更多的规定见于一些部门的行政性法规中。在保护公民隐私层面,这样的法律规定没能形成立体保护的格局,同时亦未能对隐私泄露等问题带来实质性约束和改变。更重要的是,公民面对隐私泄露的局面,很难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究竟谁泄露了隐私,公民很难举证。诉讼过程费时费力,让受侵害者望而却步。因此,要想真正对隐私泄露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还有太多工作要做。

 


△资料图

 

精准追责 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改变公民隐私保护的尴尬,就是要改变犯罪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局面。今年以来,国家重拳打击个人信息泄露,9月份,“两高”、公安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打击信息泄露取得一定成绩。但保护公民信息的战斗,一定是一场持久战,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并不现实。源头治理、精准追责、完善体系都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林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