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荆州电视台记者 陈明阳 张格格)说起戏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京剧,其实在我们荆州还有一种本土戏种,叫做荆河戏。荆河戏声腔高亢激越、优美婉转,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流行于湖北荆州、湘西北一带,现在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我们荆州的瑰宝。今天元旦特别节目《梨园春》就为您介绍在荆州本土源远流长的戏种——荆河戏。
原生态戏剧 唱腔自然朴质
一人独唱,众人后台帮腔,土锣、大钹、快板等乐器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您看到的是荆州民间剧团——荆河戏剧团的成员,演绎的一出经典曲目。
这出戏名为《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北宋时期为保家卫国,杨四郎英勇杀敌却无计过关见老母亲的故事,扮演杨家四郎的正是荆河戏剧团的团长陈顺珍。已经73岁的她站在台上精神抖擞,唱打有力。陈顺珍告诉我们,荆州荆河戏剧团从1952年成立,至今已经有64年的历史,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在13岁时,她就加入了剧团。当时,剧团每周末都在中山公园的一个大礼堂演出,看戏的观众有上千人,演出十分火爆。岁月变迁,陈顺珍从没放弃过对荆河戏的学习和创新,在剧团里一唱就是60年。她成为了支撑荆河戏剧团的骨干力量,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荆河戏融高腔、昆腔、弹腔南北路、杂腔小调于一体,声腔变化多样、表演自然朴质、唱词通俗易懂,是平民化特征显著的剧种。古时在荆沙一带和湖南澧县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旧时也称为“上河戏”。荆河戏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乐队分为文武场。2006年,荆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大回荆州》、《双驸马》、《三娘教子》等。
传承荆河戏 剧团仍在努力
荆州市荆河戏剧团副团长胡兴春认为,荆河戏唱腔比较高亢亮丽,腔调比其他腔调好听些。而且别人都是金锣金鼓,我们都是土锣土鼓,很特别。做为荆州本地的戏曲,荆河戏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剧团的演出寥寥无几,虽然有53名成员,但平均年龄均在70岁左右,荆河戏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随着剧团里的老师傅相继去世,剧团里的成员们也感觉到压力很大。84岁的谭复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次剧团排练,无论晴天下雨,都要到场,为大家传授知识。在不活动的时候,她也会跟学生打电话,约时间约地点,来教他们。和谭复秀同台演出的是徐忠春,50多岁的她是剧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徐忠春被前辈们寄予了厚望。
剧团成员徐忠春表示,因为这个剧种很少 不要在我们这里失传了,要继续发扬光大 发扬下去。为了推广荆河戏,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个剧种,剧团的老师傅年年为长江大学学生免费授课,更可喜的是从明年开始,长江大学即将组织教职工学习荆河戏。
详细报道请收看今晚 17:55 荆州电视台 新闻频道播出的《江汉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