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部抗洪救灾白皮书:今年水情更猛 灾情低于1998年

今年(2016年)汛期水情总量和复杂程度均超1998年,但受灾损失总体小于1998年。昨天(9月13日),湖北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江城首部抗洪救灾白皮书,白皮书以2016年与1998年同是厄尔尼诺年为背景,以雨情、水情、灾情等为依据,全面分析、总结了抗洪救灾的得失。

2016年汛期水情总量

和复杂程度均超1998年

1998年属于全流域洪水,暴雨范围大,地区之间相对较均衡。而2016年入汛更早,不仅累计雨量更大,且在时间、空间分布上更集中,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市平均降雨达到历史罕见的580毫米,比1998年最集中的一个星期多6.9%,个别地方达到近700毫米以上,雨情、水情更为复杂。这对于防汛、抗洪、抢险工作考验更大,对城市排渍和农村排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损失。

2016年受灾损失

小于1998年

在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人民子弟兵的大力支持下,灾害损失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内。今年(2016年)灾情特殊,主动和被动转移安置群众达到20.7万人次,比1998年多27%,高峰时期集中安置人数近3万人。除灾民安置多于1998年之外,其他灾情数据指标均小于1998年。

白皮书中介绍,受灾人口减少40.5%,倒房量减少36.9%,损房量只有1998年的零头,农作物受损面积有所减少,绝收面积减少14.4%,直接经济损失减少20.4%。

长江干流防洪能力

明显强于中小河流

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加固长江堤防,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减灾措施,建立了更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时,三峡大坝通过拦蓄削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长江干堤防汛形势处于可控状态。从今年受灾情况来看,主要以内涝为主,灾情主要表现在举水、倒水、滠水等中小河流的子堤民垸和境内湖泊堤防溃口较多。武汉市中小河流、民堤民垸量多面广,堤防建设标准低,绝大多数是土堤,防洪标准一般仅10至20年一遇,且年久失修,隐患众多,难以抵御特大暴雨引发的巨大压力。

城市内涝

较1998年明显加重

据统计,7月6日全市中心城区一共出现了150处渍水点。洪山区南湖片区受灾群众近2.5万人,转移安置1.8万人,集中安置点高峰时期达到2500人,集中安置时间最长的达20多天,这在城市防汛历史上是罕见的。

城市渍水原因很多,除了湖泊防洪排涝系统规划存在问题外,主要原因是迅猛的城市房地产开发,违背了自然规律,填湖建设,扰乱了水系,降低了调蓄能力。

据《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约34万亩;最近十年,湖泊面积减少了大约1万亩,几乎都用于城市地产开发,其中取得合法审批手续填湖的占53.3%,非法填湖者占46.7%。近些年对违法填湖整治虽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偷偷摸摸”慢慢蚕食的问题依然存在。

抗洪救灾为何取得胜利?

指挥体系科学高效

科学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取得防汛救灾胜利的关键和保证。

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科学高效的组织调度和应急指挥贯穿整个防汛救灾的始终,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哪个地方有危险,哪里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各级党员干部的身影,形成了各区和市直各部门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防汛救灾运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灾减灾体系增强

高效运转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取得防汛救灾胜利的坚实基础。

近些年来,武汉市在防灾减灾体系特别是城市排涝体系建设等方面增加了一些投入,在防汛抗灾能力上得到了一定提高和增强,城市排渍能力较1998年提高了1.4倍。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政府的防灾应急预案不断建立和完善,形成了防汛救灾惯性机制。

子弟兵是抗洪抢险的中坚

人民子弟兵始终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在今年新洲邾城堵口、黄陂童家湖溃口等抢险的危急时刻,最艰苦、最险要的突击任务都是部队冲在最前面。广大官兵拼尽全力、科学施策,舟桥部队官兵用冲锋舟昼夜搜救被困群众,没有部队官兵的舍生忘死奋力抢险,后果不堪设想!

启动“互联网+抗洪救灾”模式

白皮书中介绍,2016年6月,武汉市启动了“互联网+抗洪救灾”模式,从查灾、核灾,从救助、安置,到灾后重建,用数据说话,依靠科学高效的组织指挥、高效运转的防灾减灾体系和人民子弟兵的中坚力量,抗洪救灾取得最终胜利。

三大启示需时刻谨记

白皮书中不仅用大数据诠释了今年的抗洪救灾做法,而且还梳理出了一套启示录。

武汉人要时刻不忘防汛

时刻不忘防汛抗洪。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武汉差不多十年左右一小汛、二十年左右一大汛,且旱涝交织,“阴阳”变化频繁,与大自然搏杀、与雨水争利,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头等大事;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农村防汛抗洪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水体规划和地下管网排涝设施建设,加强科学调度和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切不可水来了防,水走了忘。必须年年讲防汛,年年增加投入,年年督查水利和防汛设施建设责任落实。通过持续努力,使武汉真正成为固若金汤、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

疏堵结合根治水患

武汉的防汛压力首先是过境水量的威胁。必须让客水来得了、走得快,减少滞留造成的危害。长江、汉江的疏导问题由国家统一部署,但境内举水、倒水、滠水及其支流河渠、水库沟渠应当切实重视。长期以来,由于这些沟渠干线长,疏浚维修投资大,平时又看不见灾情,因而被严重忽视,欠账较多。很多河渠淤塞,河床抬高,流量减少,加之缺少护坡,一遇大洪水很容易造成溃堤。要切实制定分年度维修疏浚计划,确保雨水畅通。对河渠认真进行整险加固,弯道处尽量加以护坡处理。

湖泊要发挥调蓄功能,装得满、装得住,保障湖泊在设定水位内堤防不出问题。民垸堤防按设定的防汛标准加固加牢,确保在设定水位堵住雨水,达到即使漫堤也不溃堤。分蓄洪区的主体排洪泵站建设要狠加力度,大幅度提高排渍排水能力,努力做到有水能及时排除。不适合生活居住的湖区,下决心采取移民的办法,重新规划村镇布局。

确保重要设施、

重要区域防汛安全

一般的农田淹水、民垸进水属于正常自然现象,损失不大,也不可怕,而机场、重要交通通讯电力设施、涉密涉安重要场所、重要工矿企业必须确保。上述项目未建的需要在规划建设前纳入统筹考虑,避免灾害;已建的需要对防汛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防洪防汛预案,不惜代价建立水灾保护圈层,确保万无一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