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湖北自贸区正式获批。
由此,湖北迈入开放新高地。
两年多的申报之路,是湖北不断学习的探索之路。从2014年3月,湖北省启动自贸区申报以来,先后三批发布185项改革事项,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宜昌、襄阳进行试点。
从一枚印章管审批到全透明并联审批,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证照分离”。据统计,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实施完成改革事项130多项,形成制度性成果80多项;宜昌、襄阳片区,自贸区项目建设和制度创新储备已启动,一系列围绕制度“痛点”展开的改革事项即将出台。
“指尖上的政务”,大力简政放权
先行先试措施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被摆在首位。
2016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上线“智慧光谷·政务云平台”,在线行政审批流程从部门串联改为部门并联,实现审批全程动态监管、自动流转、到期预警,高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过去,一份材料要印成几十份,分别送到多个相关部门,审批意见还要收集,不够便捷。”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务云平台将税务、人社等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权集中在网上,录入一份材料。所有部门同时阅读,签批意见一目了然,企业和市民也不用去政务大厅了,更加省事、省时。
2014年,襄阳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去年,开始推行“联审联批”制度,将发改、规划、土地等业务联审联批,实行同步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互抄互告、信息公开。
宜昌仅保留市级审批事项201项、前置审批事项14项、中介服务事项73项,进一步放低市场准入门槛,率先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30多个职能部门事后监管全覆盖,其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
让“血脉”畅通,探路科技金融创新
学习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关键在创新。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科技、金融方面“重点突击”。去年,启动15项科技创新先行先试,出台《东湖高新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对管理服务团队给以股权和分红激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获批中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发展试验区、国家存储器基地开工建设、打造“双创”平台、试点外籍高端人才“绿卡”改革、推进“城市合伙人”……围绕科技创新,东湖高新区动作频频。
金融是企业的血脉。去年12月6日,湖北首家民营银行“众邦银行”获批并落户东湖高新区,为东湖高新区金融创新添砖加瓦。
目前,光谷聚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0多家,成为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培育引进风投机构680家,2500家企业获得400亿元投资。去年8月,东湖高新区获批投贷联动试点,3家银行共计为3家企业发放1.15亿元投贷联动贷款,下一步将扩大推广范围。
襄阳构建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进区设点,专项基金重点向自贸区倾斜;宜昌出台金融改革创新“10条意见”,从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搭建对接合作平台等10方面入手,出台一揽子政策和措施。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支付结算、外汇管理、科技金融等领域寻求突破,打造湖北自贸区科技金融品牌。
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享受自贸区红利
去年12月30日,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营,为湖北再添“出海口”。
此前一周,襄阳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四部委验收,今年有望正式投入运营。该市还将建设襄阳国际陆港开发区。
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湖北让贸易更加便利化。
武汉东湖综保区先进制造中心加速完善,摩托罗拉产业园、宏鼎移动终端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相继开展业务。
为进一步拓宽综合口岸功能,去年7月,海关总署批准在武汉东湖综保区设立“东湖陆港”开展口岸业务,预计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积极申报花山港一类口岸,形成空、铁、水运等联动。
目前,三地都在积极对接中欧(武汉)班列,扩大铁路出口通道。
武汉海关先后发布28项海关创新监管制度,其中有22项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6项为湖北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事项。
1月5日,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17个职能部门及运输企业的数据将实现互换共享,进出口企业可享受一站式通关服务,通关便利化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