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K机长首次披露:在西太平洋遭外机包围,对方掀机翼秀导弹

 2016年7月15日,中国空军发布了一张颇具爆炸力的照片:一架涂装中国空军标志的轰-6K飞机,正在飞越黄岩岛上空。照片记录了中国空军南海战巡的瞬间,标志着中国军队有能力对南海实现有效管控。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名叫刘锐,是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特级飞行员。央视记者专访刘锐,首次讲述他驾驶“战神”轰-6K在西太平洋远海训练时,遭遇外机包围的惊险故事。

 

△面对面:《刘锐:“战神”故事》

 

“公海你们能去,我们也能去”

 

  刘锐今年38岁 ,从小在一个军用机场旁长大,飞行梦就此萌芽,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长春飞行学院。2010年,他被选定成为轰-6K的首批飞行员,之后又成为轰-6K首批机长、教员。

 

  刘锐驾驶的轰-6K,有着“战神”之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中远程轰炸机。轰-6K的看家本领是长途奔袭和远程精确打击,最大航程数千公里,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长,这意味着“战神”的驾驭者们,也要具备超强的耐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015年3月30日,在很多人眼中是注定载入中国空军史册一天。这一天,刘锐和战友驾驶轰-6K飞跃巴士海峡,首次奔赴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

 

  记者:那一次任务,你们的目标是什么?

 

  刘锐:是公海。公海既然你们能去,我们作为这么一个大国,我们为什么不能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利益。

 

  记者:但是刘锐,虽然是公海,却是别的国家长期的利益存在所在地,你们要带着一种什么心态出去?

 

  刘锐:我们要突破它,首先你要有底气,我们的底气从哪儿来,就是从我们的实力上来。

 

“战神“遭遇外军飞机抵近包围,最近时不到10米

 

  当天,刘锐和战友驾驶两架战机编组远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当他们第一次出现在西太平洋这片陌生海域时,外军的飞机迅速围了过来。

 

 

  记者:包围了你的飞机,还是把这个编组都包围了?

 

  刘锐:当时我们是两架飞机,但是有一定间隔,我们团长是第一架,我在第二架。当时有飞机过去,抵近对团长那一架飞机进行查证。我们这架飞机,也来了两架飞机,飞得很近。

 

  记者:有多近?

 

  刘锐:最近的也就是不到10米,贴到我边上。

 

  记者:你能看得到,那个飞机驾驶舱里面的飞行员吗?

 

  刘锐:脸都能看得清楚。

 

  记者:为什么这是公海,他们还要查证你是谁?

 

  刘锐:他觉得他就是主人了,你知道吗?

 

 

  记者:这是公海,当他这么近要查证你的时候,你怎么反应?

 

  刘锐:我也对他进行查证,我们也把我们的设备对向他了。对向他以后,我们的飞行方向一度也不能变。为什么?不是我害怕不能变,我是告诉他,我现在干什么,我还要继续干什么。你过来查证,不可能改变我既定的军事任务。

 

  记者:要表达这么丰富内容的东西,用什么跟他说?

 

  刘锐:我们有我们的规矩和原则。空中相遇以后,在什么样的间隔距离上该干什么。当他达到一个什么间隔距离,冒犯到我了以后,我会用一种什么方式回应,比如语音警告他、驱离他。如果他还不听劝阻、采取一些比较过激的动作,我们就会采取同样的反制方法。

 

 

  记者:有眼神的接触吗?

 

  刘锐:有啊。你盯着我,我盯着你,你瞪着我,我瞪着你。之后他把机翼一掀起来,下面挂着空空导弹,意思就告诉你……

 

  记者:(告诉你)我有什么。

 

  刘锐:(告诉你)我是带了武器来的。

 

  记者:他会冒犯你吗?你感觉。

 

  刘锐: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他冒犯我。

 

  记者:他这个动作怎么冒犯你了?

 

  刘锐:从我内心来说,我是非常不平静的,我觉得这是在向我挑衅。但是他也没有违规,因为确实没有做危险动作,只是在炫耀而已。那么,我这次能向你展示出的东西是什么?我要告诉你,我的任务该怎么飞,我还怎么飞。

 

中国飞行员不为挑衅所动,继续飞赴指定空域

 

  未知海域,未知态势,未知空情,刘锐他们驾驶轰-6k第一次出现在西太平洋上空,并没有被外军飞机的挑衅所干扰,继续飞赴此次训练指定的空域。

 

 

  记者:这种并行持续了多久?

 

  刘锐:将近有八分钟。

 

  记者:八分钟,这八分钟都发生什么了?就是这样?

 

  刘锐:就是这样。

 

  记者:它实际上是一种较量。

 

  刘锐:对峙,两个人这么并肩飞行。

 

  记者:最后谁先离开的?

 

  刘锐:他们先走的。

 

  记者:为什么他们先走?

 

  刘锐:一是到了一个识别的边缘;第二,可能也是一种观察以后,他觉得适应了,查证任务完成了,就撤离了。

 

  记者:你没有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你的任务方向?

 

  刘锐: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

 

  最终,刘锐他们按时到达此次远海训练指定空域,完成任务顺利返航。

 

中国空军多次飞往西太平洋,形成常态化

 

  2015年3月30号的这次飞行,被外电评论为“中国空军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之举”,在这之后,中国空军多型战机多次飞往西太平洋,进一步锤炼远海体系作战能力,形成了常态化的训练体系。

 

  记者:第一次去,遇到这样的所谓查证。你后来再去,他们还会这么做吗?

 

  刘锐:后来他们就远远看着了。

 

  记者:什么叫远远地?

 

  刘锐:从一开始有查证的飞机,后来距离只是能够目视判断,后来远到目视判断不了了,再往后,只能从我们态势画面上看,两三百公里以外了。尤其是海上和地面的警戒雷达,他们就不像以前那样全看着你。

 

 

  记者:他们对我们的这种军事存在,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刘锐:已经习以为常。

 

  记者: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刘锐: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实力在飞速提升,到达的区域在逐渐扩大,他们适应这种常态了。

 

  记者:承认这种存在?

 

  刘锐:对,承认这种实力存在。

 

  现在,无论是中国空军的南海战巡,还是西太平洋远海训练,都已经实现了常态化。2016年9月,刘锐再度出航,飞向远海的距离刷新纪录,为空军部队常态化开展远海训练积累了宝贵经验。

 

 

  记者:我查阅过一些资料,飞行员尤其是空军飞行员,危险系数是很高的。甚至在战争时期,每一次升空可能都意味着不再回来。

 

  刘锐:我觉得各行各业都有危险性。我们的工作危险系数肯定很高,但这种危险是可控的。但是如果是战争,那就不好说了,因为战争毕竟有对抗性在里面。

 

  记者:你们现在这种日常的战巡,从心理上的紧张程度来说,是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吗?

 

  刘锐:我觉得不是紧张,而是让自己有一种随时保持作战的状态。保证这一种心态以后,真的去作战时,你的心态就更平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