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是唐代诗人王维对荆门的真实写照,荆门为什么称“荆楚门户”呢?正确的解读应该包涵两个荆门,即现在宜昌下游长江边的“荆门”和荆襄古道上的“荆门”,两座荆门均处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落脉地带,一座据水路,一座据陆路,历史上其军事战略位置险要,“西控巴峡,东连鄢郢,南捍江陵,北接襄邓,水通江汉,山连巴蜀”,昔楚人“毕露蓝缕,辟在荆山”, 先占据江汉,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然后逐步向四周扩展。势力范围北至郑州洛阳和山东的泰安,西至四川宜宾、达州、汉中,东至江苏、浙江、福建的东海之滨。南至湖南的宜章、广东的英德、广西的梧州。楚国疆域到楚顷襄王十八年,领土周长超过一万五千里,横跨中国南域。
荆襄九郡为楚国核心区,荆襄九郡,即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荆门则位于荆襄九郡中原至湖广的陆路通瞿咽喉,《荆门州志·疆域》篇叙曰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明大学士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古称东南形势,荆襄为吴楚上游,襄阳北距宛洛,荆州西控巴蜀;而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
张居正以上言论精辟阐述了荆门雄关隘地的重要性。楚地在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三楚划分即: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彭城 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亦称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荆山之阳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成为人类宜居的州(荆州),张居正说荆门为“故荆州府北鄙”之门,故荆门不仅是荆襄之门,也是荆山山脉向江汉过度之门,由于它地处楚国核心区荆襄九郡的重要战略位置,也是楚之户。不过它应指东西两个荆门。
荆襄古道:又称秦楚古道,它是古代西安、洛阳通往中国南方的陆路大道。从长安翻越秦岭,通往南阳、荆襄以至江南、岭南。始辟于商朝末周朝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于荆,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唐时秦楚古道在诸驿道中地位仅次于潼关道。唐代此道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唐长安城东行,过灞桥后折向东南,经蓝田关翻越秦岭梁,顺丹水支流七盘河下至黑龙口,折东行经商州、丹凤县后出武关,又东经商南县富水镇出今陕西省境,经西峡县、内乡县至南阳,秦楚古道经历了初建到逐步修建完善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朝初年至秦末时期修筑,起始长安,终至秦岭终南山,绵亘三百余里;第二阶段为东汉、西汉王朝时期修筑,从陕西至湖北襄阳,长约五百公里;第三阶段为三国时期修筑,自湖北襄阳起经荆门至江陵纪南城,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南道十三铺:自州前铺二十里掇刀铺,又十五里黄岭铺,又五里团林铺、又十里鸦陂铺,又十里新店铺,又十五里五里铺,又十五里建阳驿掘港铺,又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左溪铺,又十里四方铺,又十五里花栗铺,又十五里枣林铺,系江陵县属。自州城至荆州江陵县,一百八十里。
明清时期,荆门境内设有四个驿站。其中,荆山驿在荆门州北关街皇华馆旧址,即马王庙。至乾隆八年丞裁,驿即归州兼管。后来,州牧舒成龙修复古署后,即择署西官地复置荆山驿。内建更房一间。数武又建二门三间。仓三间。二门之西,建外马房三间。二门之北二十丈,建马神庙三楹。于庙左建二楹,右建五楹,为差房、厨房、料房之用。西边一带建马棚二十四间,分为四槽喂养马匹。马神庙之后、二门之西,俱留敞地以堆马草。建阳驿,兼管建阳司巡检事。在荆门州南九十里,今沙洋县西,署在街西。渐圮。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旧有建阳司废署,在建阳街东。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遂以司署并驿署基,一并详情变价迁建于新开十字街之北。在州牧舒成龙捐俸帮助下,于乾隆十四年告成。共建衙署门屋二十七间,马厩二十二间。复附建社谷仓六间于头门内。石桥驿,在荆门州北六十里。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十八间,马厩如之。附建设谷仓三间于后。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今钟祥西北。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九十间,马厩如之。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荆襄古道已被焦枝铁路,襄荆高速等公路所代替,其线路在明清古道上又有所东移,一些古道和集镇随着道路的东移改变和消失,但是它的历史却是永恒的,最后让我们用清朝诗人周化龙咏荆门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南东江汉岭纵横,形势高低雨后明。
万斛灵源来蜀国,一条官道上襄城。
波澄荇藻秋悬镜,旗闪蛟龙月照营。
文运武功齐震叠,望中屈指细权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