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回顾冷战结束以来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全球化从来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的严峻挑战。可以说,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步入十字路口,一些西方大国对待全球治理的立场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出现了裂缝和晃动。

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浪潮和日趋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经济全球化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因为少数国家和群体的反对而走回头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全球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

  全球治理的固有难题与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存在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发展变化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固有难题更加凸显出来,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难题一:如何消除“全球治理赤字”。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国际运输通道安全、全球互联网治理、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占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形象地称为“全球治理赤字”。如何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的第一大难题。

难题二: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规则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但是,由于全球治理规则具有非中性特征,每个国家都希望主导规则的制定,以更好服务于自身利益。结果是全球治理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的第二大难题。

难题三:如何解决“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第三大难题,也是受诟病最多的,是“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受益机会。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基尼系数持续攀升就是“发展缺位”的后果,也是当前一些国家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

除了这些固有难题,目前一些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浪潮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其二,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这也是对负责任大国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全球治理的主导者,美国新政府不仅威胁要退出多边贸易体系,而且威胁要退出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或对其进行重新谈判。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如果最终导致大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冲突,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立场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核心理念。面对一些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与全球治理危机,这一理念在全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合作与共赢是核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合作。合作与共赢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赢,共赢又是合作的基础。实现合作共赢,就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相反,某些国家的政治家则把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看成零和博弈,认为外国的收益就是本国的损失,本国的贸易赤字、对外投资等同于本国的就业机会丧失,外国产业壮大等同于本国产业衰落。这一狭隘认识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放弃合作、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要在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筑起有形或无形的隔离墙。在这个意义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应对逆全球化的良方,也是推动全球治理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指南。

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责任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的有机结合。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责任和利益都是平均分配的,因为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仅利益诉求存在差异,而且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只有兼顾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才能把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落到实处。当今全球治理面临责任与利益的失衡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的制定,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没有机会参与其中。当发展中国家要求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时,某些发达国家的心态便出现了失衡,试图推脱大国应尽的义务。

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的可持续等内容。在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疾病、环境恶化等;在发达国家,发展问题更多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均;而在全球层面,发展问题则主要表现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实现包容与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各个国家的发展诉求,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改革失去方向的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

  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对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在多边层面,中国一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即使面对某些发达国家拒绝履行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在15年过渡期结束后,终止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中国也没有改变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立场,更没有动辄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或对相关国家发动贸易战。在区域层面,中国倡导建立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在亚太经合组织2014年北京峰会、2015年马尼拉峰会和2016年利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都积极推动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努力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更凸显了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分三次批准设立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探索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模式,待积累经验之后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国际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把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中国以自身的发展经验填补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探索出一种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经验正在以“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形式为载体扩散到更多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发展导向。这与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表现出的规则导向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不仅体现在开放性、互联互通、多元化合作机制等方面,而且突出体现在构建基于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而又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是全球治理的核心内容。除了“一带一路”,中国倡导创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砖国家一道创办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正在成为新型制度性公共产品,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形成了互补。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其成员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而且吸引了许多发达国家。目前,除了57个创始成员,还有约30个经济体申请加入。除了提供经济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中国还在安全领域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亚信会议。这是一个包括26个成员国、11个观察员国及国际组织的地区性安全合作平台。在2014年的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亚信会议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全球治理,是当前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弊端。中国与一批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治理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份额及投票权改革的方案在被拖延了多年后,终于在2016年得到实施。中国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在20国集团中发挥作用,利用2016年举办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机会,邀请史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此外,由中国参与推动的金砖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在推进全球治理民主化方面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努力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关于碳排放峰值等一系列承诺为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习近平主席关于秉持正确义利观的主张体现了中国的担当。根据正确义利观,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合作要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既要重视投资利益,更要赢得好名声、好口碑”。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某些大国强调本国利益优先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者李向阳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