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
人民网巴中9月24日电 (闫嘉琪)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巴中市委联合举办的“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红军精神”——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于22日至23日在四川省巴中市成功举行。
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后代或亲属代表,军内外军史、党史研究专家,军事科学院、巴中市有关领导,四川省、陕西省有关部门领导,川陕、鄂豫皖老区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研讨会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研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意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等问题。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在主旨发言中说,弘扬长征精神、实现强军目标,就是要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就是要培育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英勇顽强,不胜不休;就是要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
巴中市委书记冯键指出,巴中是红军故乡,巴中人是红军传人。先烈遗志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红军精神一直是我们奋进的法宝。1934年,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提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中人。
会前,与会领导和嘉宾还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拜谒了革命先烈、敬献了花篮,参观了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会址、刘伯坚纪念馆、红军石刻标语园和将帅碑林。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李泉少将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指出,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走得最苦最难,部分部队曾三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多年来,巴中市对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的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是红色教育的典范和摇篮。巴中当地还将红色文化和红军精神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是革命老区脱贫助困奔小康,走好今天长征路的典范。同时,深入老区进行实地探访和研究,有利于把红军和长征历史的研究做得更实。因此,此次研讨会特别选择在巴中举行。
“红军和长征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军事科学院的重要研究领域。近30年来,军事科学院在过去抢救史料的基础上,在红军和长征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如《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红军部分等。今后,在此前宏观概括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以深化、细化红军和长征历史研究为重点,深化对各苏区历史的研究,深化对各方面军等长征部队的研究,深化对长征人物的研究,深化对热点、敏感历史问题的研究,让长征历史更丰富、务实。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丰富营养,为实现强国强军目标贡献力量。”
据悉,在研讨会召开前历时2个多月的论文征集中,来自军队和地方的40余家单位和个人撰写了60多篇高质量的红军和长征历史研究论文。参会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有的论文阐述了长征精神的孕育与生成,探究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态;有的论文则从长征史实中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从历史传承中解读长征精神;有的论文从伦理价值角度诠释长征精神,还有的论文深入探讨长征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巴中市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所在地。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于12月转移至四川、陕西边界地区。随后挺进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在大巴山下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之后撤出川陕苏区,开始进行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