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绿色银行”
图为:老河口市滨江一景。(资料图)
让路穿梭于树中间,把树密织于路旁边。
既是一条心旷神怡的绿色廊道,又是一座效益可观的“绿色银行”。
4月28日,驰骋在“银行”里,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长舒了一口气:“这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这枝繁叶茂的绿树红花,就是老河口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老百姓将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和安全红利。”他说。可又有谁知,这曾经是——
一块吞不下、吐不出的烫山芋
农村公路,方便出行。可在不少地方,曾经或直到现在,这仍是一块吞不下、吐不出的烫山芋。
何出此言?钱给闹的。
建设农村公路,国家和省级层面虽有补助资金,但缺口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往往力不从心。
农村公路不仅要建好,还需要日常养护、运营、管理,这后续人力、物力成本,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步履维艰。
比如老河口市。该市林业园林局总工魏海波回忆,以前农村公路搞绿化,就是交通局掏钱,园林局提供树苗。至于栽下去之后能否成活,园林局无责,甩手掌柜;交通局有责,水平不行。
于是,年年栽树年年死,年年栽在老地方。
老河口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522公里,大抵如此。“体制机制不顺,部门藩篱不破,有限的资金没有花在刀刃上,既没养好路,又没种好树,还引起群众不满。”那几年,郑德安背了不少黑锅。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
为了让树不死,这个鄂北小城掀起了——
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改革风暴
以资源变资产、以资产换资本、以资本引资金。
2012年起,为了解决农村公路资金瓶颈问题,老河口市解放思想,掀起了一场大刀阔斧的农村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交通划红线,将交通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地规划、乡村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由市交投公司通过流转保障用地;
园林植绿线,结合土地确权登记办证,落实好公路沿线林权,由市绿沃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团队,负责苗林树种和日常管养;
乡镇保底线,开展农村建房管理、迁村腾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户退路进社区,有效减少农村公路被沿线住房、农作物蚕食、侵吞现象。
但马上,质疑声不绝于耳——
路修到哪,树就种到哪,园林部门岂不成了交通部门的二级单位?有人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放眼望去,全是投资,经济效益从何而来?有人觉得前景黯淡,甚至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迁村腾地,退路进社区,如何让农民群众搬得心甘情愿?有人撂下话来,征农民的地,拆农民的房,小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改革就是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阻力和不适应,要想让树不死,就得换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推动下,改革逆风前行,效果真真切切。
2012年以来,该市共提升道路绿化732.9公里,廊道绿化262.8公里,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较以往提高近30%,同时新建入村辅道135.2公里、路肩培土510公里,实现“绿带绕村过、阡陌更分明、沿路尽芬芳、安全入画来”。
副市长刘国强表示,绿色廊道建设提高了行人和车辆交通安全,美化了农村环境,未来苗木产出效益可完全覆盖公路建设和绿化投资,实现公路安全、景观效应和产业投资的高度契合,扎扎实实走出了——
一条富民生、得民心的双赢之路
24日,春雨初歇,远山如黛,新316国道老河口靳家湾段一马平川。
道路两边150米的范围内,种满了三角枫、国槐等林木,整齐排列,深吸一口气,倦意全无。
公路上,一辆辆通村客车川流不息。
更让农民群众高兴的是,一年之内票价两连跌:从8元到6元,再到5元。
原来,随着路面状况越来越好,安保设施越来越全,交通事故明显下降。2015年比2014年降低50%,2016年又比2015年降低20%。“安全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就可以通过降低票价让利于民。”市交通局长范炜说。
将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绿色廊道,好处远远不止这些——
带动精准扶贫。2016年,市交投公司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农村公路两侧土地2000亩,同时雇佣失地农民进行除草、施肥等工作,每人每年普遍增收8000元至10000元。
带动产业发展。农民退路进社区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在李楼镇张庄村,总占地面积15000亩的油牡丹种植基地已经颇具规模,游客服务中心、儿童水上乐园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开农家乐的四组村民曾义说:“节假日很多城里人来旅游,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
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老河口植树种花蔚然成风,形成了“路在林中、房在树中、村在景中”和“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房相依”的乡村园林景观。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姜友生表示,老河口市坚持林业绿化与公路绿化相结合,通过“以路养树、以树护路”的循环发展新模式解决农村公路资金难题,经验值得全省推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