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每人平均为200多批次游客“讲故事”
白色的衬衫、黑色裙子,一身职业套装,淡淡的妆容,统一的黑色高跟鞋,一个连接扩音器的头戴式耳麦……这就是荆州博物馆宣教部16名讲解员的“专业装备”。
她们不是专家学者,却能将文物的历史娓娓道来;她们每天接待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她们面对的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调皮的学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外国友人,都是一样地微笑和亲切,她们能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她们就是博物馆的“微笑名片”。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由于年龄、知识结构、欣赏水平等的不同,因而在对讲解词的理解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讲解员调整思路,在讲解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工夫,采取多样化、灵活性的讲解方法,因人施讲。面对专家学者,她们需要以学术性、探讨式的方式交流,面对学生群体,她们的讲解则要通过活泼、趣味式的形式开展。
“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减少知识盲点,这样才能把更专业的文物知识传递给参观者。”讲解员陈冬冬说,为了使自己讲好“故事”,讲解员们要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知识,往往在业余时间也不得闲,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宣讲。
让观众享受到一流的讲解服务,是讲解员的工作职责之一。“一丝甜甜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到位的手势,一句贴心的服务用语,这就是作为一名讲解员贯有的工作状态。”陈冬冬说,近年来,荆州博物馆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平均每位讲解员一年要接待200多批次游客。每到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博物馆每天集中接待上万人,最高峰时,一名讲解员一个月接待了91批游客,且其中有一天为9批客人提供了讲解服务。
正常情况下,讲解完一场需耗时60分钟,一天下来,讲解员需要持续站立讲解超过7个小时。
“由于用嗓过度、久站、忍饿,馆里不少讲解员都落下了慢性咽炎、腰痛等职业病。”陈冬冬说。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带着文物知识“走出去”
将文物复制品带进教室,让学生们拿着耳杯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感受“曲水流觞”的故事;利用真人演绎的方式,讲述与荆州有关的成语故事;执箫、抚筝、持埙,教室里传出楚乐阵阵;这样的课堂你见过吗?
近年来,荆州博物馆为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先后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让文物知识“走出去”,主动与课堂对接,让学生们近距离更加直观感受楚文化知识。
这样一来,对宣教部讲解员们的综合素质要求就更高了,他们成为了学生们的楚文化课老师、楚乐教师,有时典故重现,还得客串一把演员。
“过去只要会讲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名合格的讲解员。现在,讲解员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要讲好故事,更要学会用最恰当的方式将荆楚故事传播出去。”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红说,根据不同的节点,博物馆每月至少举行三场社教活动,以文物为依托开展趣味课堂和亲子互动。这些,都需要讲解员们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环节设计、内容设计、文物展示等各个方面,从而让文物知识以最生动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及家庭。
《荆楚瑰宝趣味讲堂》已成为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一大亮点,先后在青少年宫、各大中小学、博物馆内开展了近30期,课程包括“谦谦君子比德与玉”、“文物成语我知道”、“走进绚丽多彩的漆器世界”、“神秘的玉璧——荆州博物馆玉器之玉璧”等,讲解员们纷纷化身国学老师,自主研发课件,制作PPT,并通过让学员们亲手制作器物、扮演故事情节等多种形式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受到了不少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展示城市“窗口”形象
博物馆是弘扬城市文化的“窗口”,而讲解员就是“窗口”的第一形象。近年来,来荆州博物馆参观、考察的各级公务接待团日益增多,讲解员自然成为公务接待活动的宣传主体。除国内团体外,还对法国法兰西学院教授、非洲英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加州大学专家、加纳住建部部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代表团等进行了接待,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的接待服务水平赢得了一致好评。
同时,宣教部还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招募社会志愿者,积极为特殊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和未成年人服务。先后开展了走进社区、警营、校园、监狱、福利机构等系列活动;未成年人文物主题绘画比赛、文物名称书写大赛、“你好地球”——为珍稀树木挂牌、民间藏品鉴赏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普及历史知识、开展社会教育、积极服务大众的同时,将荆州博物馆人对社会的关爱与奉献传递下去。
荆州博物馆宣教部始终站在宣传教育的前沿,不仅为社会公众送去文化盛宴,更为传播荆州历史文化、弘扬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