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从“光灰城市”走向“绿色新城” | 喜迎党代会 荆楚新跨越

黄石,玩转绿色发展“魔方”

 

黄石仙岛湖(资料图)

 

黄石,曾经矿坑遍地,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曾经污染严重,戴上“光灰城市”帽子。

而今,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越来越多的黄石人开始热衷朋友圈里晒蓝天碧水。

不久前,作为湖北省唯一城市,黄石入选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既是对黄石转型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生态从“吃”到“养”

 

漫步大冶龙凤山现代农业园,果蔬飘香、赤绿相间,一幅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3000余亩的园区,分设农耕文化园、绿色果蔬采摘园、水产种养体验园,俨然一座农业大观园。

生态餐厅里,游客看农家戏、吃农家饭,好不热闹。“田头超市”里,摆满了蔬菜、花生等土特产,游客拎着大包小包忙着选购。

55岁的庄园主——富农合作社理事长刘合武喜上眉梢,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达20多万人。

殊不知,刘合武曾是当地有名的“砍树人”,如今却转身变成了“种树人”。

2009年,他将经营20多年、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家具厂交给家人打理,回到家乡刘仁八镇,成立了一家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办庄园,承包荒芜的龙凤山种树开发旅游。如今,他的庄园已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黄石,像刘合武这样从“吃”生态到发展生态的人不在少数。

大冶市大箕铺镇的东角山下,曾经名噪一时的矿老板曹洪俊,如今却做起了有机农业。站在鑫东生态养殖园楼顶鸟瞰,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猪舍,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豇豆……

 

 

曹洪俊说,他的养殖园原是一间五小冶炼厂,占地20亩,2011年停产拆除,于是他就利用废弃厂区建设农垦博物馆,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楚天香谷芳香文化博览园

 

大冶茗山乡秀丽的杨桥水库脚下,楚天香谷万亩芳香花卉园里,遍野盛开的大马士革玫瑰、迷迭香,迎风摇曳,香气袭人。

2012年,湖北瑞晟公司相中了这方山水,投入1.8亿元、流转土地8000多亩,种植玫瑰、薰衣草、迷迭香等,提取精油,开发化妆品、天然绿色食品、保健品等。

2016年,这里入围3A景区,芳香产业成为茗山乡的支柱产业。

“铜草多,铜铁窠”。昔日,一丛丛“铜草花”顶着穗状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如今,蔚蓝的铜草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火红的花海。

伴随着这种转变,黄石这座资源枯竭城市逐渐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卖资源”到“卖产品”

 

4月22日,第三届金海白茶文化旅游节开幕,数万市民来到金海开发区,品白茶、听对歌、登女儿山。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黄石的煤炭高产区,聚集大小煤矿数十个,是鄂东南最受瞩目的“煤都”。

黄平国是金海最早转型的煤老板之一。2006年,矿井开采整合后,黄平国将事业从地下转到地上,尝试种植浙江安吉引进的白茶。经多年建设,“金海白茶”种植总面积已达万亩,去年产量2万余斤,产值1200万元。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黄石有很多“金海”。过去,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七成左右,结构性矛盾突出。

黄石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绿色发展之道。

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碳向低碳、制造向创造——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在黄石迅速打响。

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连续两年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列支5000万元为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四大产业发展。

同时,对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清理注销,彻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实现全域无“五小”企业,为新兴产业和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老树长出“新芽”。新冶钢通过实施技术革新,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工程,企业特钢生产能力、实现利润、吨钢利润均位列全国第三位;大冶有色率先在全国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生产能力由全国第五位跃至第三位;“百年老店”华新水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进军污泥、垃圾处理行业。

今天的黄石,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

“对黑色GDP做‘减法’,更要对绿色GDP做‘加法’。”黄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印刷线路板产能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年,黄石正成为全国第三大印刷线路板产业聚集区。

未来,黄石将着力打造特钢及延伸加工、铜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同时,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现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智慧黄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以上。

 

从“光灰城市”走向“绿色新城”

 

每天傍晚,市民曹海燕都要沿着磁湖转悠一圈:“看看这绿山头、绿草地,呼吸一下磁湖的氧气,一天的疲惫就消除了。”

 

磁湖

 

而在过去,磁湖岸边有数十座工厂,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湖中,磁湖水体严重污染到劣五类,一度沦为臭水塘。

黄石坐拥79公里长江岸线,由于非法码头“野蛮生长”,黄金岸线一度千疮百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石率先关停拆除长江沿线123个泊位,并以治水为“龙头”,建立江长、河长、湖长、库长、塘长“五长责任制”,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

有时,曹海燕会来到市区杭州东路、湖滨大道交叉处的大屏前,驻足查看。

新冶钢、西塞山电厂、黄石热电厂、华新水泥的烟尘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和相应的国家标准,都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在过去,这些数据只有企业和环保部门才看得到。

人们还欣喜地看到,新冶钢公司污水处理池中,20只黑天鹅怡然游弋;东贝公司厂前的废水池中,嬉戏着五颜六色的金鱼。

到黄荆山上走一走,原本寸草不生、百孔千疮的开山塘口已满是香樟、栾树、女贞、黄馨、火棘。黄石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23处,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0.9万亩。

 

黄荆山

 

从“环磁湖”向“环大冶湖”,一座45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正在大冶湖区域拔地而起。

今年“五一”,历时两年半建设的黄阳公路全线贯通,年底前将正式通车。届时,“两山一湖”相阻隔的黄石市区与阳新城关之间,车程将从以前的80分钟缩短至半个小时。

大冶湖

 

行走大冶湖畔,花如海、人如潮,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在园博园内竞相开放。昔日的乌泥滩,如今成了黄石的生态城市“客厅”。

磁湖

 

漫步磁湖北岸、情人路城市绿道,熊家境、父子山、大众山登山步道。一条条步道,像一条条绿色的纽带,将一个个散落在山间的旅游景点连珠成串,将黄石装扮成“生态健身房”。

网友说,过去,有亲戚朋友到黄石来,不知道往哪里带;如今,可以去看看园博园,赏赏磁湖樱花带,爬爬山,走走绿道,吃吃农家饭,又生态,又健康。

 

黄石园博园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时至今日,当人们再回首,蓦然发现“生态”“绿色”已成为黄石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名片。

 

记者手记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黄石人不喜欢“资源枯竭”说法。他们眼中,矿产资源会枯竭,但精神资源永远不会枯竭。

向死而生,方能新生。自断后路,才有出路。

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不信邪的精神,黄石在挑战中奋进、在压力中自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顶住重重压力和质疑,不为经济增速和排名短期下降而动摇,带来转型新黄石;

始终高举“生态立市”大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带来生态新黄石;

放眼全局,推动城市格局从环磁湖向环大冶湖转变,带来全域新黄石。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事业推进到崭新阶段,用拼搏和创造开辟了老工业基地振兴崛起的崭新天地。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在坚决拒绝污染“GDP”的决心下,黄石经济经历了“跌入低谷”,又“稳健上升”的“微笑曲线”,不仅稳住了增长,也改善了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目前,黄石转型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经济总量不大、速度不快、质量不高仍是面临的主要矛盾。此外,创新发展、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只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力,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守正笃实继续前行,黄石明天会更美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