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梦里水乡”珂里湾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洪湖鱼米之乡天下闻名。依水而兴、靠水吃水,却又饱受水患之苦,是洪湖人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来,水乡儿女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着力建设“红色洪湖、绿色洪湖、金色洪湖”,发展成为旅游胜地、水产之都和工业新城。
图为:2018年端午节,洪湖城区内荆河上举行龙舟比赛
图为:1987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
洪湖名片
洪湖地处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东接武汉、南临岳阳、西邻荆州,1951年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是革命老区、百湖之市、水产之都、旅游胜地、工业新城。
全市国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人口近95万,下辖21个乡镇区办,拥有2个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1个省批经济合作区。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市(县)、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县(市)、中国名蟹第一市、中国小龙虾第一名城、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县(市)、湖北省书法之乡、全省“三农”发展进位显著县市、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等称号,现正在进行“五城同创”,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并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图为:鸟儿在洪湖上空翩翩起舞
从“圈湖大战”到“洪湖拆围”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几十年前,洪湖就跟歌里唱的一样,物产丰饶。
随着渔民们疯狂猎捕,洪湖鱼虾、水鸟锐减。上世纪80年代,洪湖引入“围网养殖”,渔民、湖区农民掀起“圈湖大战”。到2004年底,围网的面积达37万多亩,占到洪湖53万亩水面的70%。
2005年,省委、省政府启动第一次洪湖大规模拆围,效果明显。考虑到“以船为家”渔民的生计,准许每户承包20亩湖面围网养殖。
2016年1月,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洪湖生态保护迎来历史性时刻。当年9月,洪湖市启动拆围,全市1000多名干部组成40多个工作专班,到各家各户动员拆围。“要像保护眼睛,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我们的母亲湖!”洪湖市委书记张远梅在“拆围”督办会上深情地说。
2017年2月20日,洪湖拆围任务全面完成,1127户3092名“以船为家”渔民,以“一套住房、一份工作、一个保险”的最优政策,永久性离湖上岸。
洪湖市环保局局长刘会堂介绍,如今,洪湖沿岸各类小餐馆、小作坊、小码头等设施被拆除,水花生、水葫芦等外来物种被清理,小工业排污口、畜禽养殖场被关停、拆除,沿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运行正常,洪湖已经恢复碧波万顷的美丽景象。
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
为保障粮食供给,水稻等农作物一直将增加产量放在首位,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导致农田、池塘、水库、湖泊、河流的大范围污染。同样,长期以来水产养殖对资源环境等要素也存在严重依赖,其后果是恶性循环。
洪湖这个鱼米之乡也不例外。早在1979年12月25日,全国淡水鱼商品基地座谈会在洪湖县召开,洪湖县被定为国家商品鱼基地县。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洪湖围网养殖增加,水体严重污染。绿色无污染的再生稻刚刚兴起,到90年代后期却销声匿迹。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洪湖市开展稻田养殖,出现“稻虾”“稻鱼”“稻鳖”“稻蟹”“稻鳅”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尤其是“稻虾共作”发展迅速,既稳定了水稻生产,有效减少了水田抛荒,又发展了水产业,稻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产、稳粮增收,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发展“双水双绿”,不仅能保证粮食安全、水产安全,还能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7月,洪湖市印发《“双水双绿”产业两年全覆盖行动方案》,要求在2019年“双水双绿”种养面积达到80万亩,在全市适宜区域全覆盖。
洪湖市水产局局长李贤琼介绍,水产业是洪湖市优势产业,2017年水产养殖面积86万亩,产量39.4万吨,居全国县市第一,产值83.4亿元。洪湖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水产业二次创业且有突出贡献的镇、村和市场主体予以奖励,争取到2022年水产品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
今年7月,美好置业公司与洪湖市政府签约,投资80亿元,建设“双水双绿”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
招商引资挑选“绿色”项目
新滩镇位于洪湖市东北边缘,本是农业大镇,与武汉一衣带水。2012年1月,武汉开发区与洪湖“牵手”,双方签约在新滩镇共建“飞地”经济区;2014年4月,新滩经合区正式由武汉开发区“经济托管”;2016年12月,省政府批准成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洪湖新滩经济合作区。
今年8月9日,在长利玻璃新滩厂区流水线上,巨大的玻璃缓缓运输,被切割、包装、出厂。长利玻璃曾是武汉有名的污染大户,转战洪湖新滩后,投入5500万元,实施脱硫脱硝烟气治理工程,各项排放指标全部满足国家标准,成为洪湖市的“香饽饽”。目前,长利玻璃已成为新滩规模最大的企业。
洪湖与武汉的关系越来越近。今年7月23日,洪湖至武汉同城化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汇报会在新滩经合区召开。同一天,洪湖市市长沈先武与吉利集团签订投资协议。
洪湖市招商局局长万凯介绍,在招商引资中,洪湖市注重环境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规划的企业;5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1个,完成工业类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7家。
近年来,吉利集团、绿地集团、美好集团、三峡新材、鄂旅投等一批世界500强、国企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项目纷纷落户洪湖。
“红色江滩”拿到AAAA级景区“入场券”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2018年度AAA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会上,洪湖市“红色江滩”景区通过质量评审,拿到AAAA级景区“入场券”。洪湖市旅游局局长金鹏来说:“这次全省共有10家景区通过评审,‘红色江滩’景区是荆州市唯一一家。”
40年前还没有“旅游”一说,到2017年,洪湖市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在荆州领先,跻身全省前列,年接待游客5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
盛夏时节,在洪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一支“洪湖赤卫队”在“韩英”指挥下,在洪湖岸边芦苇荡中与“白匪”展开斗争,为游客再现《洪湖赤卫队》中的经典唱段。
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瞿家湾镇,多少年风吹雨打,老街里的陈设一样没少。渔船、油灯、蓑衣、斗笠和鱼罾,红军树、石板路、风车、碾子和药铺……这些珍贵文物就是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好的证明。
未来几年里,洪湖市将突出“红色故园、生态湿地、温泉养生、渔家文化”四大特色,加速推进“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运动公园、洪湖旅游港、国家篮球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真正将洪湖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区。
图为:工人在车间加工小龙虾
企业视角
新宏业:从“为人作嫁”到自营品牌
“去年小龙虾系列产品总产量约8000吨,实现产值3.2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向国内小龙虾行业龙头进发,力争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9月5日,洪湖市新宏业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新宏业公司”)总经理肖华兵自豪地向从北京来购买小龙虾的客商介绍。
2016年以来,小龙虾国内市场持续升温,新宏业公司的小龙虾产品从出口美国转为国内消费,还供不应求。为保障企业原材料供应和食品安全,该公司组建小龙虾产业联合社、建立水产产业联盟,采取“保护价+二次分红”的方式,确保农户利益,每年为农户直接增收8000万元,分红总金额超过500万元。
新宏业公司新建的年产3万吨小龙虾休闲食品生产线今年4月投产,产能比过去提升3倍,年需求小龙虾原料5万吨以上,可解决25万亩小龙虾养殖面积的销售问题。公司还建设了大型自动化冷库,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小龙虾。
过去,新宏业公司自身销售渠道主要在大流通领域,只要质量好,品牌不重要;而在终端消费领域,主要是做代加工,利润大头被品牌商拿走,为他人做了嫁衣。今年,上市企业安井食品与该公司签约合作,打造小龙虾产业品牌“洪湖诱惑”,3月29日举办了全国品牌发布会,品牌已走向全国。
除了淡水小龙虾,目前新宏业公司主要经营业务还有淡水鱼糜、资源综合利用。“我们在小龙虾行业位居全省第二,淡水鱼糜行业全国第一,综合利用行业全省第一。”肖华兵说。
白鲢鱼以前没什么市场,如今在洪湖市成了抢手货。为何不受待见的白鲢鱼突然俏了起来?原来,新宏业公司进军淡水鱼糜行业后,对白鲢鱼需求大增,每年采购量达5万吨,把洪湖乃至全国的白鲢鱼市场都带动了。
洪湖市水产品加工企业众多,前些年,因为水产品下脚料加工难赚钱,大量的水产品下脚料被当作垃圾倒掉,污染环境、散发臭味,一度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新宏业公司却从中看到商机,2014年花5000万元引进鱼粉生产线,将其变废为宝成为饲料,帮助全市90%的水产品下脚料找到了出路。目前,该公司每年能加工水产品下脚料7万吨,规模化经营利润空间大。
【延伸】
改革开放40年来,洪湖市企业从少到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体现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现有驰名商标4个、地理标志商标5个、著名商标36个、知名商标31个、湖北名牌产品25个。
图为:叶家洲村党员志愿者打扫卫生
基层党建
叶家洲: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8月28日早晨,乌林镇叶家洲村在家的38名党员,身穿印有党徽的志愿者队服,手持清扫工具,准时在村委会文化广场集合,开展义务护绿活动。按照各自分工,党员们护坡、剪枝、除草、清运,个个干劲十足。每月28日,叶家洲村在家党员都要到支部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不仅开展各项学习,还做志愿活动,商量涉及全村发展的大事。
叶家洲村是洪湖市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9个组的村民沿东灌渠两岸居住,渠道坡岸硬化,渠里莲花盛开,荷叶清香扑鼻,林荫道上无垃圾,家户门前整洁。由于美丽乡村建得好,该村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还获得了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奖补资金300万元。
美丽家园是怎么建成的?去年以来,洪湖市委提出建设“红色洪湖、绿色洪湖、金色洪湖”的目标定位,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带头传承红色基因、带头保护绿色家园、带头开创金色产业”主题活动。叶家洲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将在家党员组织起来,成立红色“三带”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动无职党员,有计划地开展植树护绿、清洁家园、禁烧秸秆、清理河湖、拆违动员等工作,实现了村内无白色垃圾、坡渠无杂草丛生、沟渠无污水横溢、死角无存量垃圾的“四无”目标。
建好了,如何保持?去年11月,叶家洲通过村民选举成立环保理事会,决定请10名清洁工来保住“果实”。64岁的老党员、老村支书叶世英就成了他们的“管理员”。
“忙得很。”叶世英经常用这三个字来概括自己当下的状态。他不仅要通过环保理事会向村民收取个人卫生费、门面卫生费、酒席卫生费,管理社会捐资等,还要及时检查环卫工人扫地的效果,进行评比,并发放工资。
“叶家洲村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村民环保协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自治组织,引领了乡村文明风向。”乌林镇党委副书记倪洪说。
【延伸】
洪湖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847个,党员4.35万人。2018年,洪湖市投入1亿多元,实施不达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清零”工程,新建改扩建120个村级阵地,全市23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提档升级任务。
图为:合作社育秧工厂一角
致富带头人
张永前:“再生”再生稻助农民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洪湖市发展再生稻走过“兴——衰——再生”之路。
再生稻是水稻收割头季稻后,从稻蔸节生长出的腋芽培育成再生苗所长成的稻谷,投入少,米质优。上世纪80年代,洪湖市种植再生稻3万多亩,90年代达6万多亩,但因没掌握好种植技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等原因,人工蓄留再生稻一度消失。
进入21世纪,随着优良新品种和育秧大棚的推广、种植技术提升、机械收割头季稻时碾压面减小等原因,再生稻“再生”了:2004年,洪湖市涌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试验机收条件下的再生稻高产栽培,取得成功。
到2013年,洪湖市再生稻发展到8万多亩,为再生稻产业化奠定基础。2013年10月,在洪湖市经管局指导下,一批农技、农机、农资等专业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简称“春露联合社”),张永前任理事长,逐步流转土地10万亩,带动社员3450人,专门发展再生稻产业。
沙口镇董口村6组村民董本武种了26亩再生稻,每年3月播种,头季稻谷8月收割,抢早上市不愁卖;第二季稻谷生长期昼夜温差大,不用打农药防虫,只用投入50斤肥料,11月收割时采用机械收割花费低,几乎是纯赚。
张永前介绍,再生稻的第二季稻谷比头季稻谷好吃,卖价高达每公斤16元至20元。春露联合社从技术培训、种植、生产资料供应,到农机服务、销售、核算分配,全部统一行动,这种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种植户每年亩均增收1000元。
发展再生稻产业,社会效益也很明显。洪湖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戴武秀说,该市再生稻选用“丰两优香一号”优良品种,头季稻收割采用轮距宽、履带式的专业收割机,碾压面积小,第二季稻谷产量亩均300公斤以上,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留田做肥料不焚烧也减少了空气污染。
目前,春露联合社注册有“洪湖春露”和“洪湖荷莲香”两个商标,拥有1个“洪湖再生稻米”地理标志和4个绿色食品标志。主要产品“洪湖春露再生稻香米”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已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和港澳地区销售。
今年9月,全国再生稻产业发展现场会将在洪湖市召开。张永前憧憬着再生稻产业越来越好,帮助更多农民致富。
【延伸】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大有作为,越来越多的能人到农村创业。截至目前,洪湖市共吸引市民下乡987人,能人回乡494人,办企业59个,引进“三乡”工程项目26个、投资总额3.177亿元,带动就业6245人。
图为:渔民上岸享受城市生活
图为:采菱姑娘在洪湖采摘野生菱角
图为:过去洪湖上“杆连杆”,围网养鱼成风
普通人
渔民上岸:生活变化天翻地覆
上世纪60年代,一批山东、江苏等地的渔民来到洪湖,他们以船为家、捕鱼为生。
老渔民孙玉金回忆说,最初,渔民们的家就是一条木船。1978年,渔民们开始建造水泥船,用水泥锚固定船只。这种船只很稳,上船后感觉不到是在水上。船上空间被一分为二,有大一点的饭厅,甲板下面是卧室。小孩子腰间系着一根绳索,那是怕孩子不小心掉进水里。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洪湖渔民和湖区农民开始“圈湖大战”,家家户户围起一大片水域,养殖鱼虾和螃蟹。“不管是捕鱼还是养殖,在湖上过日子真是苦,夏天船板晒得发烫,蚊虫咬得人身上都是包,冬天水面寒风刺骨,躲在被窝里都冷。”孙玉金说。
更让渔民心忧的是子女教育问题。1997年,政府在洪湖上办了一所水上小学,到2006年,小学彻底消失,废弃的小学船成了“博物馆”。后来,孩子们上学要到岸上的学校寄宿,每周只能回一趟家。年轻渔民也曾上岸外出打工,但因没有文化、技能,很难在城市立足。
随着围网养殖越来越多,洪湖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受到污染,渔民们收益越来越少。“遇到大旱和洪涝灾害,就会颗粒无收。”孙玉金说,有些渔民年初贷款加大投入搞养殖,结果遭灾了不仅没收成,还欠下一屁股债。
2016年9月至2017年初,洪湖围网全部拆除,1127户3092名以船为家的渔民,以“一套住房、一份工作、一个保险”的最优政策,永久性离湖上岸。
孙玉金一家五口人享受渔民上岸的户头补偿费14万元,享受买房定居的每平方米800元补贴,加上交座船、网片补偿13万元,没花一分钱积蓄,就在洪湖市区的和泽园小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还节余了7万余元现金。
2017年10月,渔民王贵宝一家搬进洪湖市区的一处现代化居民小区,弟弟、大姐、二姐和他一样,都在城区买了房子居住。2018年初,32岁的渔民丁勇高在洪湖市“桥润新城”拿到了127平方米新房的钥匙。他和妻子上岸后参加免费就业培训,被安排到一家电子厂上班,包吃包住,每月收入5000多元。更让他们开心的是,11岁的女儿结束了寄读生活,一家三口每天都可以团聚。
【延伸】
改革开放40年来,不只是洪湖渔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1978年洪湖有71万多人,职工年平均工资422元,如今洪湖市有95万多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和1.5万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天壤之别。
洪湖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洪湖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1987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
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特大洪水,12万洪湖军民团结拼搏,历时89天,战胜8次洪峰侵袭,夺取1998抗洪全面胜利。
2007年8月27日,洪湖市委、市政府特邀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组来洪湖演出,纪念建市20周年。
2008年4月,洪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滩新区正式挂牌启动。2012年,洪湖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合作共建新滩新区。至2017年12月,入园企业已达23家,累计入园项目92个,总投资超过25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
2009年9月25日,汉洪东荆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洪湖加快融入全省“武汉城市区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6年11月29日,洪湖市12家企业入围荆州市“壮腰工程”产业升级板块,登陆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集中挂牌。这些企业是洪湖市首批挂牌上市企业。
2017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洪湖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并通过决议,正式开启加快建设“红色洪湖、绿色洪湖、金色洪湖”的新征程。
2017年,洪湖市共签约项目56个,总投资420亿元。绿地集团、美好集团、韩国三立等一批世界500强、国企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项目纷纷落户,实现招商引资项目数量、质量和体量的历史性突破。 2017年11月11日,洪湖市发表《绿色洪湖宣言》,呼吁全社会积极保护江河湖泊,保护长江,保护洪湖;倡导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洪湖改革开放40周年数据对比
请输入验证码